1929年7月底,毛主席在闽西指导革命的时候不幸染上了疟疾,闽西特委领导商量后决定,派粟裕率领一个红军连护卫毛主席(此时的毛主席化名为杨子任)和贺子珍转移到一处大山休养。

当地的党组织对毛主席休养的地方进行了保密,但他们的保密却耐不住毛主席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他经常走家串户指导革命。

毛主席的走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派出大量民团兵丁对毛主席的住所进行围剿,并想要防火烧山,以防后患无穷。

组织接到消息后立刻对毛主席进行转移,但令人意外的是此时毛主席的疟疾却突然发作了,毛主席虽然还有些清醒,但却没有一点力气能支撑他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大家都知道山路很难走,再加上枪声越来越近,一位名叫陈添裕的农民站出来说:“杨先生,我背你走。”还没等毛主席拒绝,陈添裕就背起毛主席一路狂奔。

就这样陈添裕背了毛主席整整10公里,这才抵达安全地点。第二天永定县的武装人员要接毛主席走,毛主席知道他这一走几乎没可能和陈添裕再见了,临行前毛主席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

毛主席借来一支笔和一张纸,他写下了一张3块钱的欠条,毛主席亲自将欠条交给陈添裕并嘱咐他:“革命胜利后你一定要来找我!”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一定非常好奇,那么革命胜利后陈添裕有没有去找毛主席呢?关于陈添裕和毛主席的故事,还要从1929年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和陈添裕相识

1929年6月对毛主席来说应该是一生当中最低谷的时期,当时红四军在福建龙岩召开了“七大”会议。

毛主席在会议上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些想法和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和接受,他也无法再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这对毛主席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无奈之下毛主席只能暂时离开红四军,前往上杭蛟洋来指导闽西当地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就这样毛主席带着怀着孕的贺子珍以及谭振林等人前往苏家坡。

此时的毛主席可能还没想到,他在这里会遇到自己的救命恩人,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陈添裕。

虽然毛主席不再是红四军前委书记,但他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如果他的行踪被国民党知道的话,后果还是很严重的,所以毛主席只好用了一个化名“杨子任”。

由于“杨子任”在客家话中很像是“杨主任”,所以村民一般都叫毛主席为“杨先生”或者是“杨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闽西(右二)

毛主席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的在这里召开了中共闽西一大,并让当地的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大家从这里也能看出,毛主席的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但再强大的人也会有生病的时候,毛主席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当他来到此地后就因为水土不服而生了疟疾,当地人也称之为“瘴气”病,这个病在当地是十分严重的,死亡率也是极其的高。

毛主席患的病每隔两天就要发作一次,发病的时候身体忽冷忽热,非常难受。当地领导看到毛主席这样便去村镇上请了许多医生和郎中,但郎中们看后要么说救不了,要么就直接跑走,这也让贺子珍等人很是担心。

当地领导商量后决定让毛主席去一个更加安全,也更加舒适的地方休养,为了毛主席的安全,组织上还特意派粟裕带领一个红军连当他的护卫。

大家应该对粟裕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吧,不过当时的粟裕不是“战神”,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干部,但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警卫工作,才让毛主席在之后的日子里对他格外器重。

警卫有了,那么选择哪里进行休养呢?思来想去当地领导想到了一个好去处:永定金丰大山天子岽牛牯扑村。这里一来环境好,有利于毛主席休养,二来周围有很多树木,方便隐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添裕

也是在这里陈添裕第一次见到了化名为“杨子任”的毛主席,当时陈添裕并不知道毛主席的真实身份,他此时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组织上看他忠厚老实便让毛主席住在他的家中。

陈添裕虽然不知道毛主席的真实身份,但也能从周围得知他的身份应该并不低,不然组织也不会派一个连的人前来保护他,所以陈添裕也格外关心这位大他十几岁的老大哥。

陈添裕知道毛主席身体不好,他经常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拿给毛主席吃,只有这样毛主席的营养才能跟得上。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在陈添裕的家中居住很长时间,因为毛主席得到了个消息,敌人最近一直在周围活动。

如果毛主席再居住下去的话,会有暴露的可能,陈添裕提出建议将毛主席转移到离家5公里的天子崠山里,那里处于深山,敌人一时半会发现不了。

就这样毛主席从陈添裕的家中搬了出来,转到了天子崠的青山下。

因为这里地处深山,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居住,不会有人居住,那么这里怎么会有房子呢?

村民本就很感激共产党和红军,所以他们自发给毛主席搭建了一间小竹屋。陈添裕知道毛主席喜欢看书,所以又用竹子给他打了一张办公桌。毛主席非常喜欢这间竹屋,屋外充满鸟叫和花香,屋内也别有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饶丰书房

某天毛主席的疟疾还未发作,他一时兴起决定为这间竹屋起一个名字,随后写下“饶丰书房”这四个大字。

这是这么久以来毛主席最开心的日子,往日的烦恼一扫而空,因为他从陈添裕和村民们身上发现了许多美德。

毛主席生病还坚持工作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农民们能过上好日子,这些村民虽然一贫如洗,但他们的身上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此时毛主席才恍然大悟。

追捕“杨先生”

在卫生员和陈添裕的照顾下,毛主席的身体逐渐好转,他的病情也得到了稳固。陈添裕经常将家中鸡蛋带去给毛主席,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当他感觉身体有些好转后,没事就会下山拜访村民,调查一下各家各户的情况。

当时本地有一个名叫张克识的土豪劣绅,他可以说是本地最不欢迎红军的人之一了。红军来货打土豪分田地,张克识家中的土地全被农民给分走了,所以张克识内心深处一直痛恨着红军。

不过张克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凭借着自己是惹不起红军的,所以他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很喜欢红军的村民,他的伪装不仅骗过了其他村民,也骗过了红军战士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9月的某天早上,张克识遇到了化名为“杨子任”的毛主席,毛主席也知道张克识之前是土豪劣绅,不过之后洗心革面,走上正途。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对张克识没有太多的防备,而是和他宣扬起了革命的真理。

张克识之前是土豪,见识过许多人物,他看面前这位杨先生举止文雅,气宇轩昂的,他的身份一定不简单,其地位在共产党中应该并不低。随后张克识心中便有了一个盘算,那就是将这件事报告给国民党。

如果面前这位杨先生真的是位大官的话,张克识不仅有功,更发泄了他内心对红军的不满。张克识想到这里立刻实施起来,他对毛主席说自己家中还有事,过几天再听杨先生的教导。

张克识没有立刻出门,而是在家一直待到下午才出去,张克识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自己暴露,不得不说张克识的心机也是蛮深的。

张克识一路小跑来到本县伪团总林蔚民处,将“杨先生”的所有事情说了出来。林蔚民通过张克识口中“杨先生”的样貌和口音得出,这位“杨先生”就是毛主席。

林蔚民送走张克识后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将胡道南找来共议此事,毕竟如果对方真的是毛主席的话,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林蔚民和胡道南一致认为如果对方真的是毛主席,那么他身边的警卫一定不会少,就凭他们手下的这点人是抓不住毛主席的,他们需要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

林蔚民和胡道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他们不能冒这个险,随后便决定前往广东大埔找伪大埔县长梁若谷。

梁若谷听完这件事后尤其重视,他让林蔚民先回去想办法将附近的民团全部调动起来,到时候配合自己行动。不过在行动之前切勿打草惊蛇,毕竟对方的人数也不少。

梁若谷将行动定在9月17日,这天刚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客家人很少出门,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也会放松警惕。

到了9月17日当天,国民党大埔县保安团六七百人和林蔚民集合的13个乡的民团兵分两路向金丰大山一带“围剿”。

敌人在行动前就知道率领赤卫队保卫“杨先生”的是卢其中,所以他们先烧毁了卢其中的家,随后悄悄跟随卢其中的妻子向金丰大山深处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其中见到妻子来很是疑惑,要知道卢其中的妻子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来到毛主席住处的,这是对毛主席的保护。

所以当卢其中看到妻子,从她的口中得知自己的房屋被烧毁后,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敌人的阴谋,随后立刻向粟裕和陈兆祥报告。

部队听后迅速制定出应对措施,很快敌人便气势汹汹地向牛牯扑村进攻,粟裕带领部队配合赤卫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在前沿阵地阻拦敌人。

不过由于我军人数太少,而被敌军逼到了山上。到了夜里敌军迟迟攻不下我军,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恶毒的办法,那就是放火烧山,企图将“杨先生”等人烧死在山上。

陈添裕背毛主席奔跑10公里

第二天敌人的包围圈开始收缩,毛主席等人所面对的情况更加危险,粟裕知道他们不能再坐以待毙,这样下去的话结局只有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

粟裕和陈兆祥决定兵分两路,粟裕留下指挥作战,陈兆祥则去保护毛主席和贺子珍向雨顶坪方向转移。

陈兆祥派出手下忠实且健壮的陈添裕等4名赤卫队队员,让他们火速前往毛主席的住处进行转移,陈添裕抵达毛主席住处的时候来不及多说什么,直接喊道:“杨先生,杨先生,有情况,要赶快转移!”

当时毛主席正在看书,听到陈添裕的呼喊声后立刻反应过来,让贺子珍赶紧收拾东西。

收拾完东西后毛主席和陈添裕商量转移路线,令人意外的是此时的毛主席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他的脸上从未出现过慌张的神情,这也正是毛主席令人敬佩的一点。

毛主席居住的地方距离目的地足足有10公里的路程,由于贺子珍当时已经怀有5个月的身孕,不能跑也不能走得太快,所以只好由两名赤卫队的队员架着她跑一阵走一阵。

刚刚安排好贺子珍,没想到此时毛主席的疟疾又发作了,前文也提过,疟疾发作的时候忽冷忽热,同时还没有力气,陈添裕只好和另一位队员架着毛主席急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和毛主席

毛主席身体太过虚弱,受不了急促奔走,还没走多远就喘得厉害。枪声越来越近,陈添裕看着这样的毛主席也没有办法,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陈添裕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背着毛主席跑。

陈添裕对毛主席说:“杨先生,现在情况紧急,我背着你走吧。”毛主席是一位不喜欢麻烦群众的人,所以毛主席直接拒绝了,并说:“要不得,要不得,我快点走就是了。”

陈添裕急得直跺脚,连忙对毛主席说:“哎呀,敌人离这里不远,你就不要客气了!”待陈添裕说完不等毛主席回应,直接背起毛主席就走了。

陈添裕凭借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从后山抄小路走,虽然陈添裕年轻有力气,但他背着魁梧的毛主席也会有些受不了,跑了一段路程也会气喘吁吁。

毛主席也有些不好意思,他看此地距离自己的住处还很远,便对陈添裕说:“这里安全了,让我下来吧。”但陈添裕并没有听从毛主席的话,而是继续坚持跑下去。

陈添裕知道保护“杨先生”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就算自己累死,也不能放下身上的“杨先生”。

前面的山路越来越狭窄,枪声和敌人的喊叫声正在身后追赶着自己,陈添裕不能松懈,他只能咬紧牙关向前方冲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陈添裕太过紧张,所以在奔跑的过程中鞋子也掉了,大家都知道山路是非常难走的,光脚走山路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此时的陈添裕还是在背着毛主席奔跑的。

尽管条件艰辛,路途遥远,但陈添裕始终没有放弃,他一直背着毛主席,足足跑了10公里。最终在陈添裕的坚持下他们抵达目的地,这是陈添裕的心才彻底放进肚子里。

陈添裕刚将毛主席安全放下,他就承受不住而晕了过去,陈添裕的脚不知道被划开了多少道口子,鲜血止不住的往外流,脚底更是扎满了荆棘山刺。

毛主席看到这里连忙扶起陈添裕,贺子珍则在他耳旁呼喊着陈添裕的名字,赤卫队的队员立刻找来门板将他抬回房间,帮他擦干净身上的汗水和脚上的血迹。

除此之外赤卫队的队员还拿来缝衣服的针,将陈添裕脚底的刺一根根挑出来。大家从这里就能看出陈添裕真的很坚强,他强忍疼痛也要完成任务,也要将“杨先生”送到目的地。

毛主席看到这里十分内疚,他心疼的说:“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陈添裕在睡梦中听到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他缓缓醒来看到站在床旁的贺子珍,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一半了。贺子珍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报答陈添裕等人,所以想给这些老乡一些大洋。

陈添裕听后不顾身体的虚弱,直接从床上坐了起来说到:“使不得,使不得,你们从那么老远来,那么辛苦的帮助我们每一位农民,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一个粗人没什么能够报答你们的,这才出一些蛮力而已,这真的不用道谢,对了,杨先生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陈添裕醒来第一件事不是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关心化名为“杨子任”的毛主席,不得不说陈添裕真的是位值得尊重的英雄。

陈添裕关心的毛主席正在外面,用小本子记录帮过自己的村民的名字,毛主席要牢牢记着这些名字,记住他们是如何帮助自己的。

当毛主席听陈添裕醒了后,立刻放下小本子进去,毛主席上下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遍陈添裕,生怕陈添裕的身上出现自己没有注意的伤口。

然后毛主席紧紧地握着陈添裕的手,并对他说:“陈添裕同志,你终于醒过来了,但是我们要走了,谢谢你啊!”

毛主席说完这句话就向乡亲借了一张纸和一支笔,毛主席打了一个欠条,并说道:“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革命胜利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记得,一定要来找我!”

不久后毛主席一行人在武装人员的护送下离开了这里,前往上杭。12月底毛主席参加了在上杭古田村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主席重新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收到毛主席的邀请

而陈添裕接到毛主席的纸条后,由于没上过学,不知道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随后便将纸条装进口袋回了家。

陈添裕刚回家没多久就感觉喉咙里有点甜,“哇”的一声吐了一口鲜血,陈添裕从小生活在农村,没将它当回事,认为养养就好了。

陈添裕一直在家乡生活,直到两年后有人告诉他,当年他救下的“杨先生”其实叫毛主席,并于不久前在江西瑞金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陈添裕听到这里很是高兴,他不仅为自己救了毛主席高兴,也为毛主席当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时间一转来到1953年,当时正值国庆节前夕,陈添裕突然被村干部通知有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由于陈添裕并不认字,所以只好由工作人员读。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毛主席的电报,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他,此次就是邀请陈添裕前往北京看国庆观礼的。陈添裕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很是高兴,但他却不能去。

陈添裕的妻子马上就要生了,这还是陈添裕的第一个孩子,老来得子的陈添裕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妻子,前往北京,但他也不能拒绝毛主席的邀请。

想来想去毛主席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请堂弟陈奎裕代替自己前往北京。

当陈奎裕出现在观礼台上的时候,毛主席看了看后说:“你不是背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

毛主席这句话让陈奎裕不敢说话,他原本以为代替哥哥看一眼就行了,毕竟时隔24年,毛主席应该也认不出陈添裕,没想到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还能认出前来观礼的是谁。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好奇呢?毛主席和陈添裕24年没见了,他是如何认出面前的男子不是陈添裕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陈奎裕的个子比较矮,而当年背毛主席的陈添裕则身材高大,不然是背不动毛主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奎裕将哥哥没能来的原因和毛主席说了下,毛主席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说了句:“我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时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记着你们,也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的。”

虽然此次前来的不是陈添裕,但陈奎裕也是牛牯扑村民,他们都是一样的,所以毛主席对陈奎裕也有几分感激。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不管对方是谁,是什么身份,毛主席都会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