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秦凤路经略使

编辑|t

引言

自来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历代君臣大部分都摆脱不了这个诅咒。

朱元璋和他的那帮文武大臣也是如此。胡惟庸一度权倾朝野,结果还是落得个凄惨下场。

那么,胡惟庸真的是反贼吗?还是说他只是老朱借机铲除功臣过程中的一枚棋子?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帝相之间的纠葛又有什么联系?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罪名何来:胡惟庸的罪状是真是假?

归纳了一下老胡的几项罪名,简单来说有以下三个。

一个是谋反,老胡太想进步了,不想继续当宰相;一个是害死了刘基刘伯温这个大功臣;最后一个是通倭,和当时的外人有勾结。

不得不说,这三个罪名都挺大的,单拎出来来一个都够老胡好好喝一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

但是,这些个罪名可靠吗?恐怕未必。

后人看到的这些罪名其实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一步步被大家传出来的。

当时,老朱管得很严,很多具体记载根本没有保存下来。

很多所谓的细节,其实是后来的吃瓜群众自己脑补出来的。咱们一个个来说,这些罪名到底有啥名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

先说谋反,关于胡惟庸谋反的直接原因就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跟胡惟庸的儿子有关,他这儿子喜欢骑马(可能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喜欢骑马飙车)。

结果有一天发生了意外,他儿子落马死在了一辆车下面。胡惟庸一怒之下把对方驾车的给杀了,这引起老朱不满,于是老胡只好铤而走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说法是跟下人有关。

话说,老胡家的下人干坏事被老朱知道了,然后被老朱办了。然后,老胡不满,于是决定干票大的。

好家伙,这都有两个版本,可见这故事水分有多大。

再说说青田先生这件事,更是离谱,单《明史》就有两种说法。

一会说老胡嫌疑大,一会又说是老朱下的黑手,令人无所适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

最后说说通倭这事,更是无从说起。因为翻遍当时的中日史籍,都没有找到老胡让人联络日本的记载。

甚至老胡被处死以后,中日双方还维持了数年的外交往来。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胡惟庸的罪状其实大部分是后人编的段子,可信度不高。

如果老胡真犯了错,将真相公之于众是最好的选择。但官方处理却如此含糊其辞,只能说明老胡这个“反贼”的水分还是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员)

二、借头一用:朱元璋的真实用意是啥?

既然老胡不是真想反,那老朱动手的原因就值得好好思考了。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大明王朝的稳定,权臣是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熟悉老朱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家人和外人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自家人而言,他是一个慈祥的长辈,生怕他们受委屈;对外人,他不仅抠门,还总是心怀猜忌,总觉得这帮人不怀好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淮西兄弟陪他老朱打下了江山,但终归是外人。随着大明建立,这帮人是越来越跋扈,很多时候律法都管不了他们。

老朱是个狠人,他在的时候总是能压得住这帮骄兵悍将。

但他那些儿孙则未必,因此排除一些隐患是相当有必要的。

老胡是淮西集团的一员,借着他的人头顺带收拾一下李善长这些人,的确是一步妙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善长剧照)

除此之外,办大案也是发大财的好机会。世人对老朱有些误解,总是觉得老朱动不动就想抄那些大富豪的家。

实际上,天子办事还是要讲道理的,不能乱来。

像大家津津乐道的沈万三,实际上据考证可能这人在元代末年就不在人世了。

同时因为穷苦出身,老朱也不愿给百姓增加负担,自然也不会横征暴敛。既然不能直接抢,又不能增加赋税,国库又缺钱,那么该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万三)

思来想去,搞几个大案就成了老朱的首选方案。办几个反贼,再找几个大地主大商人陪绑,国库的钱就有了。

于是乎,洪武年间,大案频出,各项开支也有了保证。

老胡要是知道自己成了大明蒸蒸日上过程中的一枚棋子,想必他也会高兴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宰相被废:千年之争的最终落幕

在老胡被处理之后,宰相制度也最终被废除了。

困扰了皇上他老人家千年的君相之争也在老朱手里得以告一段落。古代社会,虽然皇帝至高无上,但宰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毕竟宰相大多是一步一步干上来的,都是滑不留手的老油条。而皇帝很多都是长于深宫之中,有时往往会被底下人架空。

面对这一挑战,皇帝一般会采取两种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

第一种做法是扶植自己的亲信进行制约。所以,很多时期,宰相往往是虚的,真正管事的是皇帝的亲信。

像尚书令这些职位,一开始就是皇帝内朝的成员。不过后来权势越来越大,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第二种办法就是扩充宰相队伍,人多好办事。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一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省六部制)

只要人一多,势必会有纷争,这样皇帝就能施展自己的制衡之术。宋代君主这一套玩的就很很熟练,从来不会让手下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哪怕神宗用王安石搞变法,还是会留几个旧党在朝中进行制约。

老朱则是一个枭雄,做事简单粗暴,喜欢快刀斩乱麻。

既然宰相这么麻烦,那就干脆直接废除,并且还不许子孙重新设立。所以明代没有宰相,也没有完整的相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居正)

张居正的确权势滔天,但他自己都明白那是因为他代行皇权。

要是换个首辅,可就没这么滋润了。没了宰相制约,固然皇上是快活了,可是问题也不少。

话说回来,要是都是老朱这种能人,朝廷自然也能玩得转。

可要是换成万历这种连上朝都不愿意的,那这大明也就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历皇帝)

参考资料:

中华典藏.吴晗.胡惟庸党案考.[OL].
光明日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