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先念共有4个孩子,长女李劲、次女李紫阳、儿子李平,小女李小林。3个小孩都是解放后出生的,尤其是最小的女儿李小林,是在李先念44岁时才生的。

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对几个孩子都很宠爱,尤其是最小的那个,但绝不是溺爱。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李小林的印象中,父亲很忙,很俭朴。晚年的时候,李先念闲余时间比较多了,孩子们回到家后,老是同他们讲一些革命战争的故事。李小林回忆,父亲心里藏着一件事,一直无法排解。直到生命快到尽头的时候才说了出来,那时,李小林听后,忍不住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女儿李小林视父亲为榜样

李小林小的时候,觉得父亲每天总是在忙。她小学毕业那会儿,父亲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工作。每天五点半就到办公室了,中午不回家,晚上很少在家吃饭,等李小林把作业写完要休息了,父亲依旧没有回来。总之,她的童年很少见到父亲。

在李小林看来,父亲把“节省”二字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李先念的衣服、鞋子都是穿了很多年的,尽管很多地方补了又补,只要能穿,他就不换新的;吃饭时,孩子们若把饭粒掉在饭桌上,他一定会捡起来吃掉。

李先念晚年住院,医生说要补充维生素。李小林就想到给父亲榨橙汁喝。可当李先念得知一杯橙汁需要五六个橙子,便怎么都不肯喝了。这就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李先念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人生重大选择上,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小林小的时候,曾在301医院做过扁桃体手术。期间,她得到了护士们的精心照顾。于是,她长大以后,就想当一名“白衣天使”。当父亲知道后,就把她叫到跟前谈话。李先念说,当护士的想法是好的,但要从实际出发。毕竟李小林既怕血,又怕死人,即便以后学成也大概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15岁那年,李小林听从父亲的意见,报名当了女兵。她先后在兰州部队、西宁部队都待过。在军队这所大学校,李小林除了学习军事方面的东西外,还要种地、喂猪、挑粪等。在部队的几年里,李小林成长了很多。1972年,李小林被选送到了武汉大学外语系学习。

毕业后,李小林进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李小林从一名普通的翻译干起,到后来的副会长,再到会长。这背后付出的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有人曾说,家庭背景对李小林的成长帮助很大。对此,李小林不否认。她坦率地讲,好处是别人会把对李先念的尊重,延续到他女儿的身上。犯了同样的问题,对她可能要更加包容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坏处也很明显,就是不管李小林如何努力,人家都会在背后说,她是有背景的。其实,李小林在对外友协工作了33年,并在副会长的岗位上干了10年。她所做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最直接的“业绩”就是改造友协的办公大楼。友协多年来在民间外交上,做出过很多成绩,然而接待国外友人的时候,却感觉很丢面子。历任会长都想改造友协的办公大楼,可都因资金问题而搁置下来了。

李小林上任后,因经常和国外许多友人打交道,便利用这个良好的人际基础,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筹集到400多万元,加上友协从其他渠道筹集到的钱,李小林手上就有了改造友协建筑的资金。项目完工后,李小林亲自为小楼起名“友谊馆”,并请主席题写馆名。

李小林一心扑在事业上,但从不敢涉及商海。李先念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工作22年。有人曾对李小林说,你父亲掌管着经济大权,你干啥都行,做几笔生意就能发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李先念早就告诉过孩子们,不可下海经商。李小林后来说,因父亲一再和他们讲,现在的生活很好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所以,他们兄弟姐妹四个,没有一个踏足商圈的。

李小林回忆父亲晚年的一件埋藏在心里的事情

李先念晚年长期在医院,空闲的时候,他会和家人们讲述过去的革命事迹。尤其是他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说了一件埋藏在他心里的事情。说完后,在场的人无不被感动。

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大别山区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乡李家大屋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小名唤他“泉伢”。他是父母亲最小的儿子,生下他后,母亲没有奶水了。那时,李先念的姐姐刚生了孩子不久,奶水充足。于是,母亲就把他抱给姐姐喂养。

12岁时,李先念为了生计去拜师当了木匠。3年后,李先念又去汉口当学徒,继续干着木匠的活计。在那里,李先念看到了很多比他还处在社会底层的生活,切实地目睹了他们的疾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岁,李先念听说北伐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怀着满腔热情的他,赶回了老家,准备大干一场。随着在红军中的学习,李先念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为了拯救那些贫苦大众,李先念走出了老家。

李先念离家的那天,母亲很是不舍得,但她又不能去阻拦儿子。1932年6月,蒋介石集中30万大军进攻鄂豫皖苏区,由于张国焘的路线错误,导致红四方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这天,已经是师政委的李先念正在河口与敌军打仗,突然他的母亲出现在了战场。

听说小儿子的部队要转移,母亲就用那双小脚跑了几十里山路,赶来看看小儿子。那时,李先念见到母亲,心里很着急。毕竟还在打仗,子弹不长眼,母亲真不该这个时候来啊!他当时年轻气盛,说话的口气也很犀利。

缓过神后,李先念表示,部队不会走远的,只是跳到外围区打击敌人,很快又会回来的。可让李先念没料到的是,他与母亲的这一别,竟然是最后的诀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走母亲之后,李先念继续投入到了紧张的作战当中。战役结束以后,李先念悬着的心终于得以放松。他边走边感觉不对劲,只听得衣服口袋里有声音。他拿出来一看,是妈妈刚才留给他的两枚银元。

这两块银元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是相当值钱的。据一些老人说,一块银元能买一担米,大约160斤。这两块银元,大概就是他母亲这辈子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

母亲跑了多少里山路,就是为了看一眼小儿子,把两块银元送给小儿子。当李先念将这段往事诉说后,无人听后不感动。

俗话说,家事国事不能两全。晚年的李先念,病床上最想念的就是他的妈妈。李先念去世前不久,几个孩子来医院看望他,李先念告诫孩子们,一定要做个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先念去世后,李小林发现父亲的骨灰里,竟有一块藏在他身体60多年的弹片。那时,1937年春,李先念在倪家营子进行保卫战后,部队损失惨重,兵分三路打游击受的伤。后来,李先念的所有遗物都交给了国家,唯有那块见证了李先念戎马生涯的弹片,留在了李家。

参考资料:《俭朴 清廉 忠诚 勤政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深情忆家风》、《李小林回忆父亲李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