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大学生者,得未来

转载|国民经略 文|凯风

得大学生者,得未来。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同年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正如机场、高铁、海港之于客流、物流的重要性,大学就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港”

在校大学生的多少,决定了各地在抢人大战中的先发优势。

谁是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01

百万大学生之城,不再是传说。

随着各地陆续披露最新统计公报,中国2023年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正式揭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南京8城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为我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

其中,广州以164.2万的在校大学生总量,蝉联全国第一,郑州、武汉分别以146万、137万,位列第二和第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及研究生,为广义上的大学生。

广州是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包括7所双一流大学。近年来,广州仍在拼命建大学,“大学生第一城”之位未来愈发稳固。

广州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如果看大学生密度,郑州、武汉、南京、兰州、南昌、太原都不遑多让。

在这些城市,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已成为常住人口的重要一极。

有意思的是,这些城市几乎都是强省会,即使经济实力并不出色,但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大学生人数,都超过一些经济强市。

可以看到,深圳、苏州、宁波、佛山、南通、东莞处于垫底位置,不仅远低于同能级城市,甚至不及石家庄、南昌等普通省会。

偌大的深圳,贵为中国经济第三大市,但只有15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只有20.19万人,不到广州的1/8。

不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产业吸引力,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不断拉近与省会之间的距离。

02

大学生众多,只能说明高校规模之大,难以说明综合实力之强。

一些城市并非传统的教育强市,但大学生数量稳居前列,或许得益于专科院校的井喷。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各大城市只笼统公布了本专科学生数量,未将本科生单列,但多数城市都披露了研究生数量。

硕士博士设立门槛更高、招生标准更高,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培养资格。

所以,在学研究生数量,可作为各地高校综合实力的参考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堪称独一档的存在,在学研究生数量45.5万人,超过很多城市的本专科生数量的总和。

而在去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历史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其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占全国1/10左右。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城,北京985高校、双一流高校、大型科研院所数据全部位列榜首。其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3%,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在学研究生数量均超过20万人,西安、广州也超过15万人,位居前列。

这与各大城市本科高校及双一流高校相匹配。上海、南京分别拥有15所、13所双一流大学,而武汉、广州、西安都是7所。

与之对比,一些大学生数量居前的城市,研究生数量却不足10万人,暴露出其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尴尬。

郑州、石家庄、南昌、昆明都是如此。

郑州所在的河南,高校数量全国第一,但985高校挂零,双一流高校只要2所,而本科院校占比仅为1/3,更多是大专院校。

论规模,以河南为代表的“山河四省”高校数量不算少,但一流高校付之阙如,则是长期发展的制约。

不缺大学,缺的是好大学,这也是许多经济大省共同的烦恼。

03

省会教育实力,为何普遍盖过经济强市?

从在校大学生数量和双一流大学分布来看,位居前列的几乎都是省会和直辖市,经济强市则是全面垫底。

“一二线的经济,三四线的教育”,是经济强市普遍面临的尴尬,深圳尤其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其原因,高校格局是历史遗留产物,受到三轮大调整的影响。

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全国院系大调整。

一众名校拆分重组,部分工科院校脱颖而出,传统大区中心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备战和均衡发展的需要,大量高校、科研单位、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成都、重庆、西安等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是京校外迁。

1969-1970年,基于当时特殊形势,包括中科大在内的13所在京高校外迁到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基本落户在省会。

当前,,但这一次主要是在京部属高校迁移,而目的地是雄安新区,不涉及其他地区。

可以说,省会作为传统的教科文卫中心,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而且一开始就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抢得先机,从而奠定了作为教育大城的优势。

如今,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推进,省会的资源汇聚能力只强不弱,即使GDP或制造业被经济强市超越,但在教育及医疗上的领先优势,却非一时所能赶超。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些经济强市,短短数年间借助工业或外贸一路飙升,但教育短板却非短时间就能弥补。

当然,借助拼命建大学,深圳等城市也在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跻身全国中游。

过去10年,,不仅打破双一路挂零的尴尬,而且部分高校已跻身第一梯队。

除了本土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之外,深圳引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更打破了“高校荒漠”的刻板印象。

深圳一有财力,二有经济产业优势,三有港澳合作办学的政策优势,不出10年时间,其教育实力,有望追上强省会。

04

留不住大学生,是许多省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大学是人才港,也各地名副其实的人才蓄水池,但这个池子里的水最终却未必都能留在本地。

前些年,“二线城市为何留不住985高校毕业生”的说法一度刷屏,自己培养的大学生,最终为发达地区做了嫁衣裳。

作为大学生第三城,武汉本科生数量为全国之冠,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就业的约为3成左右,而20%左右的毕业生首选广东,其次为上海和北京。

合肥也是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留在安徽就业的约为1/3,绝大多数都去了江浙沪包邮区,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主。

相反,深圳虽然没有几家本土高校,但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外地大学毕业生“投奔”而来,大学学历人口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究其原因,人随产业走,大学生更是如此。

没有高新产业,没有与大学生相匹配的薪酬,没有创业所亟需的产业生态和创投基金,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这一局面,武汉喊出了“留住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口号,安徽则将“中科大和合工大毕业生留皖率达到40%”作为目标。

这几年效果也相对显著,武汉留住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合肥不仅留住了人还抢到了一批人,原因就在于经济产业实力和城市能级的同步提升。

未来,随着人口大盘见顶,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更加白热化,从大学生到普通劳动力,都是如此。

所以,有多少大学生不是关键,能否留住乃至抢到更多人才,才是关键。

转载 | 国民经略

*题图来源:摄图网501632646 *本文不代表城市进化论观点,转载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