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端午假期第一天,恰逢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在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的主持下,对外开放10周年的南新街58号——老舍旧居迎来重装焕新时刻。文化学者、附近学生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书香重生。

老舍平生暂居多处。北京、伦敦、济南、青岛,不一而足。单是济南,据考也曾至少有4处。时至今日,仅存南新街58号。1930-1934年驻济任教期间,老舍及家人多居于此。

老舍旧居是省会济南倾力打造的人文遗迹名片,也是名人故居品类中至为重要的引流窗口。在历史文化名人荟萃的古城济南,老舍何以脱颖而出成为颇具影响的“济南推荐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讯而至的造访者

近来,济南气温攀升,天气预报发布入夏以来的第一波高温预警。

高温难阻朝圣者的脚步。6月10日下午4时许,室外气温超过37℃。从文化西路往北穿入南新街,不时可见大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三三两两结伴出入。在这条仍处整修阶段的闹市陋巷,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那就是济南老舍旧居。他们是典型的慕名而来者。

穿过窄窄的门庭,踱步而入逼仄的庭院。坐北朝南,是三间堂屋,正中是客厅,一张八仙桌两张太师椅,一幅中堂是当代画家笔下的老舍先生,一副对联是老舍之子舒乙生前的亲笔。左侧是卧室,一床一桌一镜台;右侧是书房,一案一几一书架。朴素整洁的布置,透露着主人曾经的雅致与不苟。如今看来,虽则简陋,却也不失典雅。

年轻人对着朴拙的陈设不停地拍照,仿佛把屋内的陈设拍摄一通,就完成了对老舍当年生活的围观。

看得出来,重装焕新的老舍旧居在陈设上很是费了一些心思。据考,老舍生性爱花、爱猫、爱鱼、爱扇,几案之上便有折扇可见,庭院之中也有莲花盛开于瓦缸之中。一棵石榴树、一口水井,据称也曾见证过老舍在此的起居与欢乐。它们毫无例外成了造访者们合影留念的对象。

一同面世的还有“舍予书局”,以老舍作品和关于老舍的作品、文创为主体,为这个逼仄的物理空间洞开无垠的想象世界。“猫城记”“老舍先生”“济南”等别致的图章,满足着“集邮式”的打卡旅游者。在这个除了照片鲜有东西可以带走的朝圣之地,以老舍先生之字命名的书店,正成为老舍故居与造访者精神勾连的新式纽带。

而书店运营者则希望,从老舍的作品出发,创意开发更多老舍与济南的文化地理作品,满足造访者的情绪价值,赢得更多老舍爱好者的心灵共鸣。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老舍先生的历史价值,进行更多更完善的当代阐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性而发的“济南推荐官”

毫无疑问,老舍与济南的密切关系之所以尽人皆知,是因为其散文代表作《济南的冬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修课。

在南新街58号,与几位青年人交谈,关于老舍作品,他们印象最深的便是《济南的冬天》。恰如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在1990年来到济南,与一位大学生交谈中得知,对方恰是因为《济南的冬天》而选择了到济南读大学,不禁感叹文学的魅力可以及此。老舍先生大概也不会想到,当年在济写下的诸多作品之中,如今最为创作地所看重的恰恰是关于济南的篇章。

客观而言,老舍是一位典型而又自发的“济南推荐官”。

纵向而言,杜甫所言“济南名士多”虽有溢美嫌疑,但所言并不虚妄。尤其是其后的宋元两朝,辛弃疾、李清照、张养浩等名士名传千古。与这些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相比,老舍在文学一域固然有一席之地,但影响力究竟可堪几何,尚待更为长久的评判。横向而言,老舍暂居济南之时,闻一多、梁漱溟、臧克家等人,也适逢在济。于古于今,初来乍到暂居的老舍,何以与济南的勾连,最为后人津津乐道?

其中一个重要缘故,自然是老舍笔下呈现了更多色彩的济南。通过其作品可见,老舍作为一个客居者,始终对济南怀有一种“客居者”的情绪和“客居者”的视角,将济南视为“第二故乡”并以数十篇文学作品,诉说着对“第二故乡”的钟情与喜爱。这都让老舍直接站到了“推介”济南的立场上,也为后世引流提供了可能。

另一个原因,当数中学《语文》通版教材的“蓄水”之功。

据考,在以“鲁郭茅巴老曹”为首的现代文学大家中,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正是老舍,至少有10篇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其中,济南文史学者牛国栋考证,原先仅是长篇散文《一些印象》(续五)的《济南的冬天》,早在1951年11月,就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农速成中学语文课本》。此后,该教材多次改版,但《济南的冬天》始终收录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济南的冬天》再次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入中学语文通用版教材。覆盖全国中学生的通版教材,让老舍有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济南推荐官”。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老舍笔下的济南是“响晴”的。这与老舍客居济南的心境直接相关。在研究者看来,老舍在31岁-35岁间客居济南,娶妻育女生儿,是整个人生当中最富激情、最为愉悦的阶段。由此而生的朴实情绪对读者具有天然的共鸣与感召力量。

正如资深老舍研究学者张桂兴所说,老舍是一位平民作家,无论从题材选择、人物语言还是环境描写,都跟广大读者的心灵比较契合,这是他受到欢迎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势而为的网络流量

南新街58号老舍旧居被认为是济南保护和利用最好的名人故居之一。

占地不足140平方米的旧居面积很小,意义却非同一般。正如有学者指出,在历史文化名人荟萃的济南,就同时拥有纪念馆和故居而言,老舍先生的地位,堪比辛弃疾、李清照。

诚然,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人民艺术家”,现代作家老舍始终备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学界曾有考证,自21世纪至2018年以来,对比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作品被改编成影视话剧最多的作家是老舍,数量多达19部。排名其后的作家,都不超过10部。同时,即便在版权保护期的付费阶段,老舍的所有小说版权已经全部卖出。在学界看来,“老舍热”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堪称佐证的是,在当下的主流资讯平台上,有关老舍与济南的话题也屡屡登上热搜。比如在抖音平台上,“老舍笔下的济南”话题讨论就吸引了15.9万人参与,专题内容累计播放量高达5.8亿次。另一则“济南的冬天”话题也吸引了1.4万人参与,播放量超过8700万次。

这其中或有官方顺势而为的推动,更重要的是话题本身与大众情绪的互相触动和双向奔赴。在文旅流量竞逐白热化的当下,能够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的力量实现引流和人气汇聚,其现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本身具有天然的潮汐效应——涨潮之时,急浪滔天;退潮之时,也会比想象得更快、更彻底。这就需要跻身洪流中的人们,牢牢把握核心资源也就是内容的阐述对象,不断更新内涵、丰富内容,才能驱动流量实现正向循环。

伴随老舍旧居的重装焕新和“舍予书局”的揭牌,一条以老舍旧居为核心的城市主题研学路线同步发布。记者注意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济南老舍旧居已经成为诸多市区中小学的研学目的地。而此番从老舍旧居出发,以老舍作品为轴线的主题研学路线,将进一步拓展老舍与济南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渗透空间。

显然,融入城市的成长与未来,才是真正的“活”。看起来,焕颜更新、书香重生的济南老舍旧居,正在迎来更好的开始。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