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辽宁】老港口上吹来智慧与绿色的风

夏日,辽宁省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集装箱码头,海面在夏风的吹拂下,波光粼粼。岸边,停靠着几艘货船,高大的橙红色起重机正在装卸货物。

不远处的集装箱堆场,各色集装箱整齐码放,高大的轨道桥顺轨道平稳移动,吊具四爪稳稳抓住一只集装箱后缓缓升起,不一会儿便搬运到了不远处。整个工作过程中,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

“操作的人都在1.5公里以外的办公楼里呢,远程操作就行!”见记者好奇,辽港控股(营口)有限公司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飞笑着介绍。

这里是东北地区首个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在这片20万平方米的场地上,有18台采用双悬臂设计的自动化轨道吊。据介绍,堆场实施封闭管理,实现了内外集卡作业分离和人机分离,实际作业效率最高可达31自然箱,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动化堆场年度作业量可达80万TEU。

“从远期看,它是必然的趋势。”望着平稳运行的无人堆场,王飞认真地说。

营口港位于辽东半岛中部,是距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最近的出海口,背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广阔的经济腹地,自然资源丰富,重化工业基础雄厚,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占东北地区市场份额多年稳定在70%左右,是东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

营口港是个老港,对外开埠于1861年,鲅鱼圈新港开工建设在1984年,今年也即将迎来40岁生日。如今,站在的新的航程上,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成为了营口港的主要目标。

“我们绿色发展的一个应用,就是这个岸电充电桩,一个配电箱就可以接一条船,实现船只在泊位上的电力供应。”王飞指了指岸边一个浅绿色、一米多高的“方盒子”,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岸电,即船舶岸电系统,是一种将岸上电力供到靠港船舶使用的整体设备,能替代船上自带的燃油辅机,满足船上生产作业、生活设施等电气设备的用电需求。

“使用岸电,能够有效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废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王飞告诉记者,轮船停港靠岸后,为保证船舶的基本运行和装卸货物的顺利,轮船引擎并不会熄灭,燃油供电会导致大量废气排放。使用岸电系统供电,能有效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还能减少噪音污染。

2024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船舶岸电使用相关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了对各地船舶岸电系统船载的加装或改造的要求,以推动绿色航运发展,打好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4年1-5月,营口港集装箱码头岸电使用量达到了43万千瓦时,占比整体作业量六分之一,是2023年的20倍,预计2024年全年岸电使用量可达100万千瓦时,有力推进营口港绿色港口建设。智慧化、数字化,同样是营口港的关键词。

“今年起,营口港开始试运行‘辽智通’BTOS系统,它整合了合同、计费、理货票据、配工等,包括与海关、海事相关联的一些单据的交接,所有的生产数据都整合在这个系统中,让港口管理更加便捷。”辽港股份生产部副部长柳伟杰介绍,营口港正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全力打造智慧型码头。

随着2023年客户线上退关业务正式发布,营口港集装箱码头基本实现了集装箱线上受理约为全覆盖。客户线上业务办理率达99%以上,让客户在办理退关业务时免于奔波。随着外集卡预约系统的全面推进,外集卡司机进场更方便,码头也能通过预约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提前掌握场地作业动态,更加科学合理地协调船场作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郝泽华、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