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观察网 邹卫国/文 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会议指出,发展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要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开展长期投资。要处理好政府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关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作用。

硬科技投资动辄以10年计,政策呼唤投资的长期主义,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当下创业投资 “钱多本少”“苦乐不均”的问题突出:不是没有资金,而是长期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化资金参与不足。

美元基金在中国退潮之后,目前长期资金明显过于依赖政府和国有资本的支持。过于单一的资金来源限制了不同投资策略和观点的竞争。资金过度集中在某些热门行业,影响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市场吸引力也会下降。

资本与长期主义并不天然相悖。比如,很多有一定财富规模的人,都设立了家族办公室,追求可持续的、长期回报的机会;历史上也不乏通过长期投资而获得巨大收益的案例。比如今日资本对京东的投资,从第一笔投资到京东上市,长达8年。中国不乏投资者长期陪伴创业者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相关问题的产生有全球大气候的影响。2018年以来,全球风险投资规模持续下降。地缘政治冲突、利率上升、经济周期变化等,影响了投资的信心。在经济动荡的深度调整期,投资者更加保守以规避风险。

相关问题的产生也有投资机会转型的原因。当下人工智能投资风口下,投资门槛大幅提高,同时,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科技投资难度也急剧上升。

另外,技术创新的机遇下,对投资者能力要求也高了很多。早期科技投资无法通过财务指标来判断,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大。这意味着,只有拥有资本同时也理解技术的人,才可能真正实现长期回报并对创新发挥作用。

在硅谷,许多风险投资家本身也是技术专家。比如“硅谷风险投资之父”唐·瓦伦丁曾在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担任要职,埃隆·马斯克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家。类似他们这样对前沿科技理解深入、手中也掌握巨额财富的人,是美国创新资本生态的枢纽。

美国的经验表明,通过科技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群体,是科技创新生态的核心力量。同样,中国这些理解技术的企业家们,能不能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再来投资,对中国的科技创新生态有重要影响。

显然,法治、政策和监管环境对这些资金的行为,会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也是我们想要特别强调的。

不只是这类科技创业家们,对于更大范围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而言,如果对于营商环境有疑虑,投资根本就不会发生。

现实中,决定投资者行为的,往往不是当地政府言之凿凿的表态。影响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来自那些看起来可能琐碎的事情:监管者如何对待商贩;警察在路上如何对待公民;消防如何检查商铺;临街的招牌如何管理;舆论如何对待企业家;领导决策是否一言堂乃至当地罚款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等等。

这些反映了当地的治理水平和法治环境,进而也决定了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行为。提供公平、透明、法治、可预测的商业环境,是打开投资耐心之锁的钥匙。要拿到这把“钥匙”,离不开包括财经金融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的共同努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卫国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兼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院长
以“价值”度量,以内部控制的“底层设计”思想观照,聚焦中国商业领域的公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