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朗读栏目

“早安甘孜”

让你随时随地通过声音进行阅读

此栏目旨在通过对

康巴作家群优秀作家原创作品的诵读

对音乐、图片、文字的整合与重塑

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

在移动端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互动栏目

不仅能欣赏到州内知名作家的作品

更欢迎读者踊跃投稿

分享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今天,请欣赏文学爱好者次珠达吉的原创作品

再说一声:扎溪卡

点击,用你的耳朵开始阅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滑动阅读

再说一声:扎溪卡

——次珠达吉

周末的时间像是被拉长了一样, 吃过午饭便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和避想,金黄色的太阳把同样泛黄的大地照得金灿灿的。我们买了一些吃的围坐在一起,尽管太阳当空,但牧区的秋早已有了冬天才有的寒意。扎溪卡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但太阳的温暖似乎在 半空被什么无形的东西截住了一样,洒在身上丝毫不能使身体暖和起来,

在秋天的周末,有时我吃过午饭,就走进图书馆,图书馆与教室大小相同,书籍并不多,只刚好把仅有的四个书柜装满,四个书柜并排放在墙的一面, 其余 三面放着体育用具和乐器。 尽管空间窄小, 但被收拾得整齐有序,里面放了十几张桌椅,方便师生阅读休息。我时常流连于此,虽然图书不多,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有时我会抱着一本喜欢的书,找到一个阳光充足、无人打搅的小角落独自坐上一下午,但是不仅仅是在看书,有一半的时间在漫长的遐想中度过。我容易沉浸于这样的环境里,即天地无遮掩地展现于我眼前和内心的时刻。整个秋日,我总处在一种无以言表的愁绪之中,这陌生的忧愁,并非仅是大地的萧条唤起我对那些易于消逝事物的感慨和留念, 也是因为我第一次在如此陌生的环境里,度过原本就使我易于感伤的季节。

冬天终于来了。牧区的冬天比我想象的来得更早,似乎就在转眼之间, 天地被寒冷的空气冻住了一般。孩子们早上从家里赶来, 到了校门口 , 呼出的气在清晨的阳光中像雾一样升腾在空气中, 脸上的红血丝像叶片上的纹理形状一样清晰可见。一到冬日,他们裹着厚厚的藏袍, 头戴帽子,双手藏在藏袍长袖里, 只有通红的脸露在外面。他们有的是步行过来的, 有的是家人骑着摩托车送来的。下雪的时候, 他们的袍子和头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一到通往教室的通道, 便停下来, 用手抖落头上的白雪, 或者直接用长袖用力拍背包和身上的积雪, 然后朝着教室跑去。值日的教师很早守在校门口 ,不停飘落的雪花渐渐地将他们变成一尊移动的雪雕。四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天地之间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线。一旦下了雪, 在牧区就很难化去, 尽管牧区 的日照时间长, 但受到高海拔气候的影响,化雪很慢。

十二月中旬,我们就放假了,那时正值草原最冷的时候,晚上桶里的水, 到早上就结成了一层厚厚的冰,不管怎么晃动, 都不能使其破裂, 最后只有找来石头或者其他坚硬物用力敲打几遍, 才能使其破裂开来。在最冷的时候, 一夜之间冻成的冰足有四五厘米厚,将水倒在盆里洗脚, 那细碎的冰碴溅在脸上, 原本昏睡的自己立马变得清醒起来, 即使加入开水,那颗颗冰碴也不会瞬间消失,而是随着在盆中表面不断向上升腾的热 气而渐渐地沉入水底,最后水溶于水。那水在洗脸的过程中溅到头发上,若不用毛巾将其擦拭干净,不一会儿工夫就会看见沾了水的几绺头发, 冰冻成坚硬的针状物体, 直直地伸向前面。若是回来走动, 那冻住的部分在额头上端有节奏地上下晃动着, 十分显眼。此时毛巾也无济于事, 只有打开电炉或坐在烧着牛粪的钢炉旁,让其化掉。在牧区, 很少用冷藏设备, 除了夏季的几个月,特别是从秋季中期开始, 各类蔬菜即使放在屋里任何一个地方,也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新鲜。在冬天, 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很多蔬菜就会被冻得不能食用,特别是洋葱,那坚硬程度如同石头一般,即使用最大的力 气砸在墙壁上,外面的一层皮也不见掉落下来,但是墙壁却被砸坏了。冬天,枯草上结满厚厚的冰霜,在阳光下十分美丽壮观。牧人赶着牛群在清晨的山坡上,留下一长串流动的黑色长影,那黑乎乎的一片,起先并排在条条蜿蜒的小路之上,像黑色的巨蛇般缓缓向山间爬去,最后又在平缓的草甸之上,像断开的念珠向四处散落,转眼间缀满整片枯黄寂寥的草原。山下,清澈的河水从西向东缓缓流过, 河岸的灌木丛在阳光下安静地排列在裸露的沙地之上,树根从满是白色鹅卵石的空地中伸出,干枯的枝干在空中相互交错,以深蓝色的天空为底色的背景中,画出唯有自然之手才能描绘出来的奇妙画面。从远处炊烟弥漫的帐篷前,走来了一个穿着藏袍的姑娘,手里提着水桶, 嘴里哼着牧歌,那一头飘逸乌黑的长发在清风中微微飘动,清澈灵动的眼睛与这纯净的天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在河边弯下腰,舀水倒入水桶,那娴熟的动作及优雅的体态,仿佛在举行一种神圣的仪式。水满了, 她提起水桶向着帐篷的方向走,步伐依然均匀有力,轻盈自然。牧区姑娘不仅勤劳坚忍,而且富有生活智慧,她们通常把家里的一切事务都操持得井然有序。

放假回家的前一天黄昏, 我到离校不远处的河边闲逛,天空乌云密布,大地沉闷,仿佛周围的空气凝固了一样。河边有一个废弃的小型水电站,以前附近两个乡的电由这个电站供应,现在已经废弃很多年了,只有那横贯两岸的堤坝以及由它形成的小型人工湖是它最后 的痕迹。夏天一到下午就有很多人来这里游泳,这里水面如镜,水底藻类丛生,小鱼也在其间来回穿梭,见人过来就转眼间游到岸边无人的角落。细软的沙子软绵绵的, 若是有人游泳踩到上面, 也不会将污泥扬上来, 破坏水面的清澈, 更不会使人陷入太深, 因为除了表层白色沙粒外, 底下是各种鹅卵石, 即使是水性不好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游泳所带来的独有的快乐。在夏季,河水刚好没及腰部, 水性不佳的人可以从离堤坝形成的小湖有几百米的地方顺着水势一跃而下, 在急流之中只要把握好方向, 就能借助水的推力顺利到达湖中隆起的沙地之上。要是在周末, 这里游泳的人会更多。

一片飘落在额头的雪花将我从夏日的回忆中拉回, 一抬头, 无数雪花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落下来。远处的山渐渐消失在雪花弥漫的世界里, 我转身往回走, 一路上, 雪越下越大, 雪花飘落在幽暗青黑的河面上, 飘落在每一处冬日荒芜的土地上, 落在每一座低矮的房屋 上,落在每一申飘动的五彩经幡之上, 落在每一个朝着 家的方向用力奔跑的人的脸上。等我走到宿舍楼下的时候,身后的雪地上印出了我清晰的脚印, 我走上楼, 生了火, 然后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 雪淹没了大地, 也淹没了我对夏天的记忆。

第二天, 雪停了, 到处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连牧民房顶上的经幡, 也被裹上一层薄薄的雪花, 在清晨明亮的天空底下,寂静的大地正默默地承受着这寒冷的侵袭。白茫茫的雪地上望不见一个人影, 空旷的天地,寂静得能听见窗檐上积留的雪轻轻掉落在地面的声音。唯有离我几百米的那条在茫茫雪原中青黑色的河流裸露在大地表面,并伴着低沉的呼啸声向远方奔涌而去。我吃过早饭, 在几乎冻僵的土地上发动雪中的汽车,声音打破了沉寂的空间。我和朋友裹着厚厚的衣服, 坐在冰冷的座椅上, 开着汽车驶向回家的方向。一路上, 厚厚的雪使那条平铺在茫茫草原之上的公路消失在白色的世界里, 我们凭着记忆和感觉, 才能勉强使汽车朝着正确 的方向缓缓向前驶去。在翻过一个高海拔的垭口往山下走的时候, 汽车在雪中打滑, 不慎滑向道路另一侧, 在距离路面几米远的位置才停住。我们两个人在海拔四千 多米处, 仅靠着两双被呼啸的冷风冻得通红的手,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推拉, 才将小汽车送回到路面。后来我们给轮胎上了防滑链, 但是那不合轮胎尺寸的防滑链,在行驶几公里后就会掉落一次,所以不得不反复地挂,就这样,原本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硬是从早上走到了晚上。

从甘孜县出发, 又是一天的路程才到达我的目的地——甘孜州最南端的县城得荣, 而扎溪卡位于甘孜州最北端, 因此我必须从北端贯穿到最南端, 一路上翻山越岭。得荣县位于金沙江流域干早河谷地区, 即使在夏季, 那里的土地依然有一种未被雨水浸透过的干瘪的感觉, 只有远离村落和城镇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 才有大片的森林覆盖着这片厚重的土地, 常见的有杉树林、 高原松林以及青冈树林等, 不同的村落和乡镇被一座座 拔地而起的高山相隔开, 一条条缠绕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盘山公路将它们有序地连接着…………总之, 这里与扎溪卡在自然地貌、 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不 同。在甘孜县经过一晚上的休整, 第二天我独自一人驾车开始了一天的漫长旅程。出了甘孜县, 路上的雪越走越薄, 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路程之后, 就再也看不见雪的痕迹了。车子在峡谷丛林和高山草地之间穿梭, 每隔几个小时就是与上一段路程完全不同的风景,所经之处的 房屋也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从低矮灰暗的平房,到两层的以木材为主,并涂上暗红木漆的藏房,再到用方石砌成的三层石房, 以及夯土筑起的高 大楼房, 从原料到建筑样式都因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气候环境,而形成有别于他处的独特风格。 一路上,冬日独有的阳光以及荒芜苍凉的气息充斥着整个山间和平原, 大地在呼啸着的寒风中尽显苍老和孤独的姿态,路旁一排排被秋风剥去了叶片的光秃秃的树木便是冬日大地的缩影。山间小溪被冻住,静止地镶嵌在沟壑之间,曾经悦耳动人的潺潺流水声被空寂代替。高耸的雪山、宁静的湖泊、空荡荡的草原以及绵延的森林,像一幅幅剪辑出来的画,不断地映入眼帘。从甘孜到新龙,再到理塘、稻城、乡城, 一路上尽是超出预料之外的景象,我的目光不停地交错在瞬息万变的景色之中。太阳落山时,我已经来到了家乡境内,夕阳斑驳,枯黄的干 草在岩缝和隆起的土坡上随晚风轻轻摇虫着,寂静而昏暗的田野空无一人,未被拔尽的玉米秆整齐地排列着。天渐渐黑了起来,在从村口笔直延伸的小路上,我望见漆黑中成片的光亮照耀着我前方的道路。

几年的青春光阴就在那个渐渐熟悉的地方度过,那里的人和事构成了我青春的故事,在那里,我深刻地意识到,人们对于土地的眷念, 无非是对人的眷念,这种眷念的情感因为时间的长久而越发深入。记得有一次,停电停了近半个月,大水冲毁了前往县上的公路,我们几人从牧民手里借来摩托车,骑车翻山越岭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打电话。摩托车在不成形的山路上飞驰,泥泞溅满身,遇到没有搭桥的小 河,几个人就在河里推着摩托走。几经波折,从中午出发直到黄昏, 才终于到了离学校三十多公里的小镇上。我们仓促地吃了饭,找到了一个廉价的小旅馆, 在那里 度过了难忘的一夜。第二天, 连续下了几天的雨终于停 了, 返回的路上, 淤泥和积水仍在, 我们仍然要渡过一 条条没有搭桥的小河, 但并未觉得疲惫。当年学校里有车的仅一人, 所以每次上县城, 大家都挤进那个小车里。那是一辆老旧的铃木面包车, 小巧的造型和银灰色的车身成为大家对它永久的记忆。 每 当大家赶去县城, 都要放些熟悉的歌曲来听, 过不了多久, 大家的歌声就完全掩盖了音响的声音。久而久之,有些歌儿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记忆, 即使一人小声哼唱,众人也会随即开口唱起来。在那条漫长的路上, 我们用青春之歌抵消了单调且空寂的自然景观给予人内心的感伤。

某一个夏日的黄昏,我和几个朋友爬上离学校几公里外的一座小山丘。等我们到达那里时, 暮色笼罩着大地,草地褪去光亮的色彩, 呈现出暗淡的景象, 各色的野花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地开着,其中黄色和白色的花儿在黄昏中最为亮眼。我们几个从山脚缓缓爬到山顶, 坐在松软的草地上,看来时的路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近处,白色的野蘑菇遍地都是,我们一边嬉笑欢闹,一边采着菌子,时而放声高歌,时而追逐奔跑。清凉的晚风从远处的河边吹来, 宽广的雅考江在黄 昏朦胧的草地间静静地流向远方。山底低矮的平房和帐 篷里亮起泛黄的灯光,接着黑夜从草丛间蔓延开来。我们回去时, 天已经黑了。在漆黑一片的草地上,我们向着有光的地方不停地奔跑, 用嘹亮的歌声和呼喊声打破 寂静的夜空, 沉静的大地因为我们的肆意奔放而变得热闹起来。

总之,在短暂的几年光阴里, 我与那些有着和我一样背景,一样被命运以同样的规则、不同的形式扔进那一个遥远牧乡的人们, 度过了生命里最为自在和惬意的时光,也在由各种经历编织成属于我们共同回忆的岁月里,获得了最为纯真和真挚的友谊。扎溪卡人世代过着游牧生活,骨子里就有着一种不畏风雨、坚忍顽强的精神,这一高贵的品格经过岁月的沉淀,逐渐成为那里的人们普遍拥有的品质。扎溪卡人对自然的敬畏精神也令人动容,他们遵从古老的传统,一直过着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所以将那里称作"动植物的天堂",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我调到了县城的学校里工作,那里的海拔比原来的地方要高上几百米,比起气候温差,更使人不适的是环境的转变。我向来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起初几个月。我除了按时上班工作外。其余时间都在一个窄小的学生寝室里度过。因为那时学校还没有腾出多余的空房给新来的教师住。所以我们几个新到的就被安排在了学生宿舍楼。在那段无人问津的日子里,比起想念家乡和亲人,我更想念原先我所在的地方,那里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上的距离,渐渐变得亲切起来,就算是一件微不足道,甚至不太愉快的经历,也让我无比想念。在皓月当空,四下寂静的夜里,我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印在我记忆中,关于那个地方的人和物的画面。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处处低矮绵延的丘陵,那条清澈纯净的江流,那段难以遗忘的记忆,它们像一幅幅电影画卷,在我内心中一遍遍浮现。为了不让自己太过于沉浸过去,我常常以泰戈尔的诗句“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 那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来使自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渐渐地,我学会了用写作来填补空闲时间。每天下午吃过饭,我就规定时间看书写作,没有特定的主题和方向,就是将每日流于脑海里那些虚无缥缈、时隐时现的想法记录下来。一个学期过去了,笔记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我很少去改动和修饰,觉着触动心灵的文字并不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而是在成熟的心灵里如雨后春笋般长出来的。感谢那段迷惘中略带孤寂的时期,正是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始终记得我在那不足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夜读和撰写日记的情景,外面的吵闹和喧器丝毫不影响我。

两年后, 我又回到了家乡。

后来有人问我,扎溪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一个让我一回忆起来,就内心充满温暖的地方。

个人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珠达吉

今天我们推荐的作品《再说一声:扎溪卡》的作者次珠达吉, 四川省得荣县人。2011年——2020在甘孜州石渠县长须贡玛乡,石渠县尼呷镇城区小学任教。2020——至今任教于得荣县贡波乡中心小学。现阶段于得荣县村史征集编撰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除了为大家推送优秀的作品

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文字与声音中留住最温暖的康巴

为此,早安甘孜栏目自推出起长期公开接受读者投稿

希望能与每一个有故事、有才华、想倾诉的你

在声音中相遇

>>>>投稿要求

读者可以只投文字稿

也可以自己录音将文字稿与声音稿一起投出

稿件要求原创,内容不限

文字稿件字数要求3000字以内

投稿时除了“录音+文字”之外

请附上

“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电话+微信)+生活照”

>>>>联系方式

微信:18942833085

邮箱:1093574604@qq.com

<以上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所有>

配音/ 青麦

编辑/ 王玲娜

责编/ 央金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