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徐光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探访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从红色遗址到文化产业园的蝶变

白天,它是一处集主题展、旧址群、大礼堂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晚上,它又成为了附近居民遛弯跑步、锻炼身体的休闲公园。从德、日殖民者聚集地,到中共淄博特委、工矿特委、市委成立旧址,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六十七军(以下简称原六十七军)司令部驻地,再到颜山宾馆二号院……历经一百多年风雨,这片写满了沧桑与浮沉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委旧址红色文化产业园园区总览

它位于博山区城西街道青年路7号,俗称“四十亩地”,是一处占地面积23000余平方米的“红色遗址”。

四十亩地,位于博山城西北角,与博城西圩隔河相望,南临沙沟河,陡坡环绕,地势平坦。据《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志》中解释:四十亩地原是指独立的一段丘陵,面积达四十亩地之多,故名“四十亩地”。

早在20世纪初,四十亩地这片地方因其紧邻筹建中的胶济铁路张博支线博山火车站,被德国人看中而开始,先后由德国人、日本人相继规划建设了一大片欧式建筑群,其中有楼房也有尖顶平房,娱乐、购物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齐全,花草奇木、鱼池花坛错落有致,尽显繁华。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曾经华丽的花园洋房随着城市规划,大部分被陆续拆除或改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淄博党组织奋斗历程展

从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淄博地方史》第一卷及《淄博煤矿史》等诸多史料典籍可以看出,四十亩地见证了淄博近代史上曾作为德、日殖民者和帝国主义侵略淄博矿区的聚集地和大本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痕迹和岁月沧桑;当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她又成为领导淄博地区人民当家作主,开创新时代的指挥部,发挥着革命老区和老工矿区的特殊贡献,直到1961年,淄博市委、市政府机关由博山移驻张店;1970年至1991年间,原六十七军司令部又迁来四十亩地,其间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防御作战,功勋卓著,在完成其战勤任务的同时,为博山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原六十七军的办公楼和通讯楼等被淄博市第二招待所(颜山宾馆二号院)使用,大约从2011年开始,昔日热闹辉煌的四十亩地,便进入到了长期废弃闲置的状态。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委旧址进行保护开发,实施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党史展览+城市共享”的高品质文化街区,打造集党史展览、红色教育、文化生活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创新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淄博党组织奋斗历程展外观

经过几年的努力,走过不平凡过往的市委旧址,已变身为可以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又能休闲娱乐的市委旧址红色文化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产业园由市文旅集团建设、管理,记者看到,经过扩建提升后,四十亩地功能分区科学,主题展、旧址群、大礼堂各具特色,基础设施完善,园内环境优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每一名到访者都能实现心灵的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后的将军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前的将军楼

据市文旅集团工作人员张亚楠介绍,产业园内现有老市委办公楼、老市委会议室、5座将军楼、原市委礼堂等建筑物,其中,策划新建“光耀在淄 初心如磐——淄博党组织奋斗历程展”,讲述由王尽美和邓恩铭领导创建的中共淄博支部的成立、发展和壮大的历程,生动再现中共淄博党组织带领淄博人民不屈不挠、牺牲奉献、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后的市委礼堂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前的市委礼堂旧址

张亚楠说,四十亩地的另一地标是原市委礼堂,其风格独特、建筑精美,共有上下三层,一千余平方米,为砖混结构苏式建筑,于1955年建成,历经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中国共产党淄博市第一、第二、第三次代表大会均在这里召开;在原六十七军司令部入驻后,被作为军队俱乐部使用;1976年左右,原市委礼堂移交给附近的博山电机厂,厂里很多活动如职工大会、节日厂庆、文艺演出、集体婚礼等都是在这里举行。2022年,原市委礼堂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礼堂已与大成社区休闲文化广场有机融为一体,站在礼堂二楼,记者看到偌大的舞台下,一排排木质礼堂椅像极了一排排忠诚的士兵,守望着岁月过往,守护着世事变迁,一幕幕演出场景跃然眼前。

记者在产业园偶遇了从外地前来对市委旧址进行探访的赵先生。赵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市委旧址旁边的淄博一中上学,后来到了济南工作。如今他退休了,听说这里进行了改造,便特意回来看看。赵先生说,过去这里是博山的一张名片,现在经过合理改建,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改得很成功。他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要分享给家人、同学和朋友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晨在园区内锻炼的居民

除了慕名前来的探访者,在产业园里不时还可以看到拍照打卡的年轻人、穿园而过的学生和乘凉休闲的居民,这里俨然已从庄重肃穆的一方神秘之所,变成了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机相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