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人,都夸我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为了陪小升初的孩子学习,辞职做了全职妈妈,初中三年更是寸步不离督促着孩子学习。

无数的赞美和夸赞,让我也很坦然接受了自己就是那个为了孩子一切皆可抛的努力和用心妈妈。

曾经,我为自己尽力尽力陪跑孩子学习,将儿子从垫底的年级倒数逆袭到年级前10而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自己对孩子学习上的严苛管理,才让孩子能在一年内打了一场从学渣逆袭学霸的漂亮翻身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不是嘛,孩子的名次从初一开学到初一期末,至少提升了460多名,这不是一个“逼着学”而诞生的奇迹嘛。

坦白讲,我在孩子初中三年,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韧性和自律性,初中三年每天早上6点钟和晚上10点钟,我都要求孩子跟我一起跑步或走路去学校,风雨无阻。

期间,孩子也抗议过,说这样很耽误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早上要提前出门,晚上要推迟回家。

关于孩子的意见,我从来都不让步,觉得这是让孩子学会自律的第一步,如果这点苦都吃不了,这点困难都无法克服,何谈以后的人生呢?

为了监督孩子学习,我要求他完成各科作业后,还要刷一些我给他买的题。

面对我额外布置的作业,孩子当然十分不满,跟我对着干,故意不写,但我并不放弃,对让孩子写作业这方面,我有着百折不挠的执着,反正各种见缝插针的哄着、骗着能写一套卷子就写一套。

为了能让孩子提升作文水平,我让他日更90天,每天要写一篇作文。哪怕他拖到晚上12点耗着不写,我也陪他一起耗,直到他完成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每一天,我都盯着孩子的学习,手机不给买,游戏不给玩,电脑也从来不给看。我给他的理由是小学时因为玩电脑,眼睛都已经近视500度了,不想瞎就别跟我提游戏。

初中三年孩子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电视,但我还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甚至要拿写套卷子来置换看电视的时间。

我的全方位管控,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不玩游戏,不玩手机,不敢反抗的乖小孩。

再加上孩子也知道,我是真心为他好,也让他品尝到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孩成为全班同学眼中的学霸,因为学习成绩而获得了些许的价值感和满足感。

初中三年,我一直在督促着孩子学习,希望他能超越自我,希望他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

在我的眼里,孩子记忆力好又聪明,他能轻而易举在短时间背会很多东西,也对数理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我想只要他再多用点心,少玩一点,成绩再飞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的自负感和强硬的学习要求,让孩子并不快乐。我也知道他的目标都是为我而努力,我也明白他的每一步都是在我的推动下在坚持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我想,先将孩子送往高中后,等他再长大一点,自然就会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名校加持下,他的眼界和目标感都会被渐次打开。

不曾想,因为中考的压力导致了成绩的下滑,也让孩子出于自我怀疑和精神内耗,对自己各种自我抨击和否认,甚至想要自暴自弃。

我此时也无法接受那么一个积极向上,成绩优异的小孩,竟然想退学?想放弃学业,有了想去工厂拧螺丝的想法。

也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逼孩子学习,对于学业什么都干涉,每一步都要过问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把孩子养废了?

瞬间,一个看似教育成功的妈妈,变成了一个高度焦虑的失败妈妈。

我做错了什么,才让孩子变成这样?我不该管了什么,才会导致如此骨感的结果?

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我的过度干涉,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自驱力,他所有的学习动力都是源于爱妈妈,想让妈妈满意,想获得妈妈的认可,想让妈妈开心。

他所有学习的动力,都源于“我妈想让我学习“。当想明白这个道理时,我无比愧疚和懊悔,是我的自负感误了孩子。

后来,高中上学期,我便选择了完全放手,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也不再干涉他的任何事情。

那一个学期,孩子成绩不算很好,但他还算快乐,也在一个人适应高中生活的摸爬滚打中,在自由与迷茫中悲喜自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自驱力的萌芽,也有摆烂时刻,更有内耗与迷茫。

我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不曾给任何建议,都是孩子自己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一下学期,应孩子的要求,我又重新来陪跑孩子学习。但这一次,跟初中严苛的要求与高一上的完全自由不同的是,我这次陪跑是因需而伸出援手。

也就是孩子需要我时,我会立刻出现,孩子不需要我时,我就退居二线,选择闭嘴。

我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和状态,更多在乎的是孩子开不开心?心情好不好?面对学习压力时,他会怎么释放?面对困难时,他选择怎么面对?

至于成绩和排名,一概淡化。轻成绩,重过程,轻结果,重孩子的想法和下一步计划。

当我改变自己的态度与心态时,我发现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心力变强了,调整速度也变快了,对学习的主动性也变强了。

从我“要他学“到孩子自己”想要学“,我走了无数的弯路,跳了无数的坑,但终于将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状态变成了正向循环。

接下来的两年,我要做的就是因需而爱,静待花开。我爱孩子本身,胜过他的成绩,我愿意选择无条件相信孩子,相信他能以足够好的状态向上而行,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