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跨海,宛若游龙。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深中通道的施工现场正在加紧开展收尾工作,项目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交二航局参建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桥塔上方悬挂上了鲜艳的红色大字——“深中大桥”,伶仃洋大桥正式更名为深中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全线桥梁工程总长约17公里。其中深中大桥是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826米,主跨1666米,两座主塔各高270米,桥面距离海面高度91米,通航净空高度达76.5米。大桥两个锚碇各采用两个外径65米的8字形地连墙基础,单个锚碇总重量约100万吨。深中大桥创下了全离岸海中钢箱梁跨径最大、通航净空最高、海中锚碇体量最大、主缆钢丝强度最高、颤振检验风速最高等5项世界纪录。

今年4月,深中通道桥梁工程高分通过荷载试验,深中大桥获得了有桥梁界“诺贝尔奖”美誉、国际桥梁大会授予的“乔治?理查德森奖”,展现了业界对深中通道内在质量优和外在品质美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更好地区分位置,便于日后运营管理,深中通道各关键构造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传斌介绍。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深中通道跨越珠江口,作为关键结构物的悬索桥和海底隧道分别命名为“深中大桥”和“深中隧道”,与全线名称“深中通道”一脉相承。

从2018年6月打下第一根钢护筒开始,中交二航局数百名建设者扎根伶仃洋,在全离岸海上环境下攻坚克难建设深中大桥,克服了远离陆地、台风天气频发、海中淤泥层地质复杂、270米高空作业、超大超重钢箱梁吊装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和建设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解决深中大桥全离岸海相淤泥区锚碇建设难题,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提出“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自平衡柔性围堰,实现45天快速成岛;为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研发应用国内首台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塔柱施工速度最高可达1.2米每天,减少高空操作人员近60%;针对钢箱梁节段超宽超大、结构形式复杂等情况,研发建造850吨级智能化缆载吊机,解决了大吨位、大跨度悬索桥钢箱梁节段吊装同步稳定性差、起重能力和起升速度无法保证的难题。

海上飞虹,连通天堑。目前,深中通道项目正在加紧最后的收尾工作,预计6月底具备通车条件。深中通道建成后,珠江口两岸的中山和深圳之间的车程,将从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通讯员 杜才良 王鑫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