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第二年,校园就多了不少师弟师妹。

我上学的那一年大学的录取率是33%,2023年的录取率为85%。

我们再来算一下,两个时期同年龄段各有多少人能上大学。

我们那个时代,高中升学率不到30%,那么,同年龄段只有不到10%的人最终能上大学;现在的高中升学率大约为50%,这么一算,现在有45%的人可以上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的这种急速扩招带来了什么后果?往好的方面说,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但是,不良后果也非常严重。

大学扩招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位贬值,学历含金量下降,就业内卷。

我上大学的第二年,扩招开始,随之而来的就是博士点,硕士点急速增加。到了我毕业的时候,硕士在校园里都没有优越感了,非要博士才能昂起头走路。

原来教本科的老师变成了硕士生导师,原来带硕士的变成了博士生导师。教的内容也没深多少,我们是文科,学来学去也就那点东西。毕业以后,在一线岗位,博士、硕士普遍还不如本科生。

毕业生剧增,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同学里面有博士毕业的居然不能上讲台,只能看机房,这是一个中专生都能胜任的工作。

现在就业内卷到可怕的程度,清华北大的硕士争一个中学教师名额,天体物理学的博士报考山区县城管办的岗位,这些很常见了。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今年可能更惨,普通本科生能找到一份体面点的工作都难了,去送外卖也有可能了。

2、大学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收费,增加家长负担。

大学急剧扩招,办学经费不足,怎么办?向学生收费,搞教育产业化。

我上大学的时候了,学费是800元一年,每个月国家还给我们49块钱的伙食补贴,相当于上大学不花钱。等我毕业的时候,大一新生的学费就涨到8000元一年,这在当时也是不小的负担。

3、高校扩招是教育培训行业兴起的罪魁祸首。

八九十年代,根本没有教育培训机构。这并不是大家没钱,如果能把孩子送进大学,很多家长还是愿意砸锅卖铁送孩子去培训的。

那时候没有教培行业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还是参加培训也没什么用。在扩招以前,大学教育是真正的精英教育,你得有那个读书的天份才行。只有特别优秀的孩子才能读大学。一个中下等成绩的学生,怎么补课也上不了大学,升学率太低了。

大学扩招以后,问题就来了。以普通中学(非重点中学)为例,以前一个班只有几个人能考上大学,现在有二三十个能考上大学了。于是,成绩中等,甚至比较差的学生也看到希望,于是,家长就拼命把孩子往辅导机构送,搞得教育培训行业异常火爆。

为什么“双减”很难抓,源头的需求一直在嘛。

4、高校扩招导致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穷人孩子更难出头。

有人会说,高校扩招了,更多穷人孩子能上大学了,不是好事吗?

这种观点是忽视了一个“准入门槛”的重要性。

我们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只要够优秀,考上大学,后来都混得不错。我的高中同学里,无论从政,经商,还是搞学术都有很多出人头地的人物。

于此相对的是,我的高中同学里,也有父亲是干部或者富商,但自己学习成绩很差没考上大学的。就因为没有一张大学文凭,他们的父亲再怎么运作也没法把孩子进体制。因为,大学毕业这个“准入门槛”卡住了他们。

高校扩招,对穷人孩子其实不是一个好事,而是一个灾难。因为它拉低了“|准入门槛”,让学习好的优势荡然无存。

比如公务员考试,并没有限定非985高校不可,二本学校毕业跟清华的孩子没有区别。家庭条件好的父母,拼死送孩子培训,让他考上大学,不要什么名校,二本就够了,然后就是比拼其他资源了。这些孩子能进国企,或者搞个事业编,只要混几年,也有办法转成正儿八经的官员。这样一来,穷人的孩子怎么比?阶层就这样越来越固化了。

5、高校扩招还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体力劳动越来越被鄙视,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脚踏实地。

在扩招之前,90%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学一门技术,做体力劳动者并被人鄙视。现在,孩子没考上大学,被人鄙视为去“打螺丝”,“搬砖”,更笨就抬不起头。生产一线的工作也越来越没人做。

遍地都是大学生,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种灾难。大学里没学到什么实用的知识,到社会确以身份自居,高不成低不就,反是害了这些孩子。

我认为,大学教育还是要往精英教育方向走,选拔最优秀的人去搞科研,搞管理。至于大部分孩子,还得早点进行职业教育,免得将来连谋生都是问题。

高考录取率有30%左右就可以了。

这是我的看法,欢迎砸砖。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