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上下篇,此为下篇,可进入主页查看上篇,谢谢!

对于如何处置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的态度是明确的,“谁家无忠臣?”,意思就是要收复文天祥,为元所用,所以,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大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一波又一波的劝降者

文天祥于同年十月一日抵达大都,开启了他长达三年零两个月的囚禁生活,那么在这三年多当中,元人开启了对文天祥一波又一波的劝降。

第一个来人是留梦炎,就是那个弃官外逃的官员,后来投降了元朝,其出身、职位与文天祥相同,都是状元、宰相。

留梦炎一进门,文天祥就认出了他,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留梦炎,说他贵了天子门生,位极人臣,大宋如此待你,你却做了反贼,如今三尺童子都在骂你,你居然还有脸来见我!你还有廉耻吗?

留梦炎早知会如此,赶紧趁机下台,说,我不是人,我没廉耻,然后就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个来人是退位的赵㬎,他投降后,也被押解至元大都,被削去帝号,封为瀛国公。元人派他来的目的有二:一是想以君臣之义来打动文天祥,二是你文天祥不是爱骂人吗?让你的旧主来,看你怎么骂?

结果文天祥表现得很得体,赵㬎来到,请他上座,自己则面北而跪,连说圣驾请回。此时赵㬎也不过才9岁,哪里懂什么劝降,听他这么一说,自己也就走了。

第三位来者是阿合马,此人是花剌子模人,出身商人世家,天生一张利嘴,颇得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他骂南朝君臣都是些窝囊,见了文天祥就像老鼠见了猫,难怪你们会亡国。

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马会会文天祥,他打算刚柔并济,说服文天祥,并命人把文天祥请到他面前。

文天祥来了之后,作了个揖,然后就坐下了。阿合马便问:“知道我是谁吗?”

文天祥轻蔑地说:“听说是宰相”。

阿:既然知道,为何不跪?

文:南宰相见北宰相,怎么能跪?

阿合马听他还自称宰相,便奚落他:“那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了?”

文天祥则说:“如果南朝早日用我为相,北方人就到不了南方,南方人也不会到北方来。”

阿合马实在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就以死来威胁他,不料文天祥却对此淡然一笑,充满嘲讽和轻视,最后阿合马也没趣地走了。

既然劝降不成,软的不吃,那就来硬的,元人不再优待他,而是把他捆绑起来押到一间土牢里囚禁,戴着木枷,颈上系上铁链,睡在土炕上,虱子多到捉不完,饭食和狱卒更是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天祥到大都原本是求速死的,结果发现死也没那么容易,但好在一切苦难都凭借一颗赤诚之心忍了下来。

十一月初九,元人再次提审文天祥,这次阵仗搞得很大,孛罗丞相将文天祥召到枢密院,大堂两边刀枪林立,元政府的主要官吏也都来了,试图营造一种杀气腾腾的氛围,以此震慑文天祥。

文天祥入大堂后,通事大喝让他下跪,文天祥一动不动,差役蜂拥上来按压文天祥,他就势坐在了地上。

双方又是一顿唇枪舌剑,孛罗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之后元人打算用长期监禁来消磨文天祥的意志,他的牢房宽八尺,深三丈二,看着宽敞,但没有窗,白天也是阴森森的。

文天祥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冬季满屋冰霜,这对于生长于江南的文天祥来说,真是一大痛苦。夏天又热又闷,特别是在下大雨时,牢房积水很严重,老鼠都溺死于水中,文天祥呼叫狱卒,但无人理会,他只好在雨中独坐至天明。

雨过天晴后,狱卒又开沟放水,地上又是一片泥泞,后来他们用垃圾将室内填高,这样水倒是进不来了,却恶臭漫天。

文天祥统计过牢房内的恶味,总共七种,有土气、水气、日气、米气、火气、秽气和人气,而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关就是两年。

在此期间,他不但身体没垮,而且还是意志坚定,靠着一身正气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但元人还是不死心,一天,文天祥在狱中收到一封女儿柳娘的来信,三年多杳无音讯,原来夫人和两个女儿也都到了大都,在宫里为奴。

文天祥心如刀割,“人谁无骨肉,恨与海俱深”,手捧书信,泪如雨下,他知道只要他投降,不仅可以骨肉团聚,家人就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此后,他给妹妹回了一封信,信中倾诉了此事,如开篇所写,文天祥又一次拒绝了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天祥的弟弟当时已投降了元军,他也曾被派来劝降,二人没有多言,弟弟拿出元朝宝钞四百贯留给哥哥,而文天祥则说:“此逆物也,我不受”,弟弟收起流着泪走了。

1282年八月,忽必烈回到了大都,他听了群臣的汇报后,更加器重文天祥,下令改善他的待遇,同时表示他一旦投降必给予高官显位。

后来一些汉官商议保释文天祥,想让他出家当道士,这样既可以保命,也可让元朝免去杀忠臣的恶名。

但刘梦炎担心文天祥再出岔子,他们这些人也脱不了干系,最后也不了了之。

最后忽必烈亲自召见了文天祥,他面对忽必烈仍旧只作揖而不下跪。忽必烈问他:“你在这里有三年了吧,宋朝灭亡也有三年了,为父守孝也不过三年,你的忠心天日可鉴,你如能够称此忠心改事我朝,朕可命你在中书小有一坐处。”

文天祥说,他是大宋状元宰相,国亡与亡,只求速死,不当久生。

不当宰相,就当枢密。

不当!

你想怎样?

死!

一阵沉默后,忽必烈拍案而起,说:“好男子,朕成全你。”

十二月初九,大都的柴市人山人海,民众流着泪为这位民族英雄送行,监斩官怕有变,一面严加戒备,一面向民众解释,说文丞相是南朝忠臣,皇帝让他做宰相,他不做,所以现在遂他所愿,赐他一死。

文天祥则神态安详,毫无惧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什么话说?

文天祥问,哪边是南方?

文天祥扑倒在地,向故国方向致以最高的敬礼,他想起了死去的亲人,牺牲的战友,一时间崇高之感油然而生。

监斩官仍不入过最后机会,还在说,回奏就可免死。

文天祥说,没有,之后从容就义,终年47岁。

在他死后,人们在他遗体的衣带间发现了一篇遗书: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倾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1283年,他的灵柩被运回故乡,战友作祭文缅怀他,说“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个评价,文天祥当之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那么元人为何苦心积虑想让文天祥投降呢?

文天祥一心求死,是为大宋忠诚,而元人一心想要文天祥投降,又是出于什么心态呢?

原因有三:

其一,元人想采用汉法,以儒治国,文天祥是状元,是宰相,深通儒家之道 ,自然受到元人的尊敬。

其二,以文天祥的声望和地位,他一旦投降,十分有利于安抚不太稳定的东南地区;

其三,文天祥的表现让元人敬佩,对于忠臣,他们也不愿担诛杀忠臣的罪名,而要想不杀他,就是要他投降。

尽管朝代更新是历史大势,但文天祥忠于国家的信念却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