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豪兄 讲述/亚辉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杜绝搬运洗稿,抄袭必究。素材来自网友,有艺术加工成分,理性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端午节,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弟弟和妹妹两家也过来了,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把酒言欢,气氛融洽。

父亲是退休老教师,退休后和母亲一直住在乡下,安享晚年。

聊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父亲不胜唏嘘。他说村里和他同辈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现在想凑四个人打一桌牌都难。

他以前爱打牌,好打发时间,而且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不容易老年痴呆,所以我们也随他,不要太沉迷就行了。

现在好了,很难凑到打牌的人,只能每天去菜园忙一下,或在村里散散步,和邻居聊聊家常,回家再炒两个菜,喝点酒,一天就过去了。

父母生了我和弟弟妹妹三人,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常常感慨,他们很幸运,我们这几个孩子自小没让他们操什么心,长大后又孝顺,他们这辈子也知足了。

就着这个话题,聊起村里的德民叔和李婶、世全叔和赵婶两家人,父亲摇头叹息,说他们两对老夫妻的现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德民叔和李婶年轻时先后生了四个女儿,本意是不打算生这么多女儿的,因受传宗接代的旧思维影响,渴盼生个儿子。从他们几个女儿的名字,招娣,盼娣,望娣,来娣,就可以看出端倪。

无奈连生了几个,都是女儿,德民叔还想继续生,可是李婶的身体扛不住了,瘦骨嶙峋,一阵风都能吹倒,他们只好放弃了。

那些年,家里孩子多,经济压力大,德民叔和李婶每天忙里忙外,辛苦干活,只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农村人没有儿子,会被人看不起,德民叔和李婶也是如此。常有村人在背后笑话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养几个女儿,还是成了绝户。甚至他们和村里人吵架都没有底气,怕别人挖苦讽刺他们没儿子,平时夹着尾巴低头做人。

好在几个女儿乖巧懂事,一个比一个漂亮,放学后抢着帮他们干活做家务,给他们揉背捏肩,德民叔和李婶很欣慰,再苦再累也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全叔和赵婶一家,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他们先后生了四个儿子,这倒不是想追生一个女儿,有了女儿,凑成“好”字,当然是不错。他们的出发点是,多子多福,早生儿子早享福,长大了也多一个劳动力。

那时候孩子虽然多,没有现代人的养育压力大,没有过高期待,他们忙起来,没空管孩子,放手孩子在地上摸爬,给一口饭吃就行。衣服也不怎么卖,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了老四接着穿。

为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世全叔和赵婶辛苦是自然的,不知不觉,四个儿子渐渐长大,也可以帮手做点事,他们轻松多了。

在那经济落后、物质贫瘠的年代,很多农村人有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希望孩子健康长大就行了,特意给孩子起些土气、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名,例如“狗剩”之类,认为孩子容易养活。

世全叔和赵婶更是厉害,给四个儿子起的名字分别是,大牛,二羊,三猪,四狗,简直成了家蓄养殖场。

不过喊习惯了,也挺顺口,有时几个儿子在外面玩,世全叔和赵婶扯开喉咙喊道:“大牛,二羊,三猪,四狗,回家吃饭啦。”

几个儿子应了一声,跑得屁颠屁颠。

世全叔和赵婶儿子多,底气足,在村里说话也大声。村里人奉承他们说:“你们几个儿子长得像牛一样,以后娶媳妇了,你们就享福了。”

世全叔和赵婶脸上笑开了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德民叔和李婶先后嫁出了几个女儿,世全叔和赵婶先后给几个儿子娶了媳妇,人生的大任务也完成了,累了大半生,可以歇一口气了。

世全叔和赵婶的几个儿子都另建了房子,分了家,他们老两口住在老屋里,自己开伙做饭,有事没事去几个儿子家,逗逗孙子孙女,轮流在几个儿子家吃饭,一大家人热热闹闹。

相比世全叔和赵婶,德民叔和李婶老夫妻家里冷冷清清,几个女儿出嫁后,有自己的小家庭,养儿育女,为生计着忙,自然回娘家看父母的时间不是很多。

逢年过节,几个女儿携一家子回娘家聚聚,老两口忙里忙外,洗菜做饭,招待一大家子,身体疲累,心里高兴。

尽管平时冷清,好在他们女儿多,隔段时间回来一个看望他们,家里也热闹一点。

随着德民叔和李婶的外孙外孙女、世全叔和赵婶的孙子孙女都长大成年,他们老夫妻也老了,行动不便,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没想到两家人的情况发生变化。

世全叔和赵婶的几个儿子当初分家时就有些不和,都说哪一个分的田地好,得到老人的好处多,自己吃亏了。

只不过当时世全叔和赵婶正当壮年,还会赚钱,又能带带孙子孙女,几个儿子没怎么争吵,不了了之,但嫌隙的种子已埋下。

现在世全叔和赵婶老了,生活不便,需要儿子们养老,却成了几个儿子的累赘。

他们互相攀比,算平均账,当初的陈年旧事也翻出来了。都说自己吃了亏,没得到父母的好处,现在给他们养老,也要少出一点力。

本来说好的,四个儿子,每家供养父母一年,轮流着来,后来担心时间太长,万一父母走了,先供养的岂不是吃亏了?

于是改为每家供养一个月,轮流着来。刚开始大儿子给他们老两口送了几餐饭,后来嫌麻烦,让老两口到了吃饭时间自己慢慢走过去,平时出门少,就当锻炼下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两口每天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去大儿子家吃饭,大儿子后来也不喊了,爱来不来。

满了一个月,轮到二儿子家,有样学样,他们也不送饭,老两口又每餐拄着拐杖去二儿子家吃饭,如此轮流下去,随后是三儿家和四儿子家,然后又轮到大儿子家。

遇上哪个儿子家里临时有事,关门外出了,也忘记说一声,老两口那餐饭要挨饿了。

那时候农村有的几户人家共养一头牛,用来耕田,也是每家轮流养一个月。

有村人在路上遇见世全叔和赵婶步履蹒跚去儿子家吃饭,满脸泪痕,很伤心的样子,忙惊问情况。

赵婶伤心地说:“我们活一天算一天,现在就像几家养的老牛,满一个月就去下一家,晚一天都不行。刚刚适应了这家的口味,又要去另一家。哪天我们完全不能动了,躺在床上,还不知有没有人管?真的不想活了,一了百了,不受这个罪。”

村里人唏嘘不已,儿子太多了,爱计较、爱攀比也不好,还不如只生一个儿子,好事坏事都是这个儿子承受。

说起另一头的德民叔和李婶,他们的晚年生活让人意想不到。

因为李婶不小心摔了一跤,几个女儿回来看她。大家一商量,现在孩子也成家了,没多少操心的事,父母年纪大了,几个女儿轮流回娘家住几天,陪陪父母,照顾他们,洗衣做饭。也不是强制性的,谁有空,谁就多回娘家陪父母几天。

因为女儿多,轮到每个女儿照顾父母,每个月也就是那么几天,完全不影响平时的生活。

几个女儿互谅互让,不计较哪个付出的多少,一心一意照顾好父母,两个老人也是每天乐开怀。

遇上节假日,几个女儿全家都去了,一起动手炒菜做饭,喝酒聊天,满屋子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次我父亲去德民和李婶家聊家常,他们感慨地说:“我们这几个女儿比儿子强多了,对我们真孝顺,这辈子知足了。”

德民叔和李婶、世全叔和赵婶,他们两家的这种情况,在农村不是个类,我也见过很多。

虽说不都是这样,但相对而言,很多女儿多的农村老人,比儿子多的农村老人过得幸福。因为儿子多数大大咧咧,性格粗放,粗枝大叶,不会花时间和精力过多去关注老人。而女儿相对心思细腻,感情丰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年迈的父母,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大家怎么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