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自|十点读书

ID | duhaoshu

作者 | 鹿呦呦

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王荣佳、樊薇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有个妈妈在群里求助:“孩子内向胆小,经常被欺负也不知道怎么应对,怎么办啊?”

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教育孩子懂事谦让,却忘了他们有一天也要面对江湖,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和矛盾。

长大之后,这些小时候听话的乖孩子,很可能就成了被欺负不吭声的“软柿子”。

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相比还击的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

好的教育,绝非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被欺负时

永远不要替孩子说“没关系”

孩子被欺负这件事,很常见了。

更常见的是,很多爸妈都会说:没关系的、玩玩而已,让孩子礼貌回应这种行为。

仔细深究,孩子被欺负的背后,父母占一半责任。

因为父母不当一回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纵容欺负他的人。

吃亏虽然是福,但得分人分事,也要有度。

如果家长总要求他们退让,长大后大概率会更加胆小和懦弱。

孩子不能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防止孩子被欺负,也是父母们要教会的问题。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应该教会他如何硬气回击,而不是一味地说“没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味地说“打回去”

容易养出以暴制暴的孩子

跟忍气吞声的做法不一样,有的家长支持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打回去”。

但这样做就没问题吗?

在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7岁的女孩悠悠,就是一个被欺负一定要打回去的孩子。

在家里,她对妈妈很不尊重,一不开心就拼命打妈妈;

对弟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动不动就抡起拳头;

在学校,她嚣张跋扈,一言不合就打同学,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可怕的是这一切,其实是她爸爸造成的。

悠悠2岁时,在游乐园被一个小朋友欺负了,脸上被挠出一条红印。

爸爸知道后气愤极了,要求女儿“被打一定要打回去”,在家里教了她半个月的防身术。

从那以后,悠悠谨记于心,见人不顺眼就开打,什么事都要争个输赢。

在学校因为打人没有人愿意跟她玩;回家了当胡作非为的小霸王,连爸妈都管不住她。

虽然说,悠悠的爸爸本意是希望孩子强大,担心孩子变成软弱、窝囊的人。

但不分情况地鼓励“打回去”,会强化孩子潜在的攻击意识,导致孩子崇尚暴力。

特别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认知有限,教他反击的前提是,搞清楚“被欺负”的定义,孩子没有理清这个概念的话,很可能会误把玩闹当成恶意攻击,成为以暴制暴的“小霸王”。

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小冲突,他才能真正保护自己,长大后独立处理好大是大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告诉孩子

被欺负时可以这么做

前段时间,网上有对双胞胎兄弟吵架的视频火了。

他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每次他们都会从争吵不断发展成反思,再到道歉。

换其他父母,看到孩子打闹,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但视频里的妈妈没有,她安安静静,在一旁引导并记录下吵架的过程。

有时候,让孩子“吵架”是在培养直面冲突的能力。不仅能让孩子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学会如何为自己争取公平。

所以为了让孩子不受欺负,不妨告诉孩子,被欺负时可以做这几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学会说“不”

相处过程中,如果孩子明显感觉到不舒服,却不敢提出,久而久之对方就会觉得孩子好欺负,并再三施加暴行。

要告诉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想玩这个游戏”“我不喜欢你这样碰我”“你这样我很不舒服”。

第二,气势上不能输

受欺负时眼睛要坚定盯着对方,表现出一副不好惹的样子,这样能劝退大多数人。

让他知道孩子不是好拿捏,同时欺凌者也会害怕引来家长的关注和斥责。

第三,善用反问句

永远记住,不要着急自证清白。

自证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会更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暴露自己的软肋。

相反,用一连串的反问句:

“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你能证明是我的错吗?”“谁能做证?”“敢对质吗?”

反而能让对方心虚,从而达到震慑的效果。

第四,及时求助

在这种语言的反击下,如果对方还是没有停下他的做法,那就不是普通打闹了,请务必一定要及时求助。

告诉孩子,这种恶意伤害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协助自己。

比如告知老师、跟父母倾诉,更严重的还可以报警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一味忍让,纵容了平庸的恶;一味施暴,滋生了肆意的恶。

当孩子被欺负时,教会他正确的反击,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需要的生存法则。

为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拥有不欺负人的修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和智慧。

这样,他方能穿上属于自己的铠甲,变得刀枪不入。

本文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本文作者|鹿呦呦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