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摄影:又心

书接上文

清代的包公祠

包公书院经营百年,不想竟毁于一旦。明崇祯年间,张献忠自凤阳挥师南下,几度攻打庐州。尤其是八年(1635)正月二十四日夜,起义军急攻南门,未果……正是在此期间,合肥县学、包公书院等一批公共建筑,在战火中沦为废墟。战后,人们又在县学基上盖起了民房,此处包公祠便彻底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合肥县学宫图(附注县学基内建筑)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清顺治年间,重修书院。考虑到旧祠已无存,遂将书院更名为“包孝肃公祠”。同时期建的督学试院(即“大书院”)亦设有包公祠。康熙四十七年(1708),孙士宽拜谒包公祠时,见“堂垣倾圮”残破不堪,于是便出资修葺之。六十年(1721),知县覃怀在德胜门大街建三贤祠,祀文翁、包拯、余阙,后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府治合肥县城图》) ·

▲ 来源:康熙《庐州府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孙士宽《谒包孝肃公祠诗》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包公后裔渐趋衰微,由其经营的包公祠50余亩祀田,早前曾遭变卖。乾隆三十八年(1773),经庐州知府李封、郑交泰交涉协调,王亶聪、褚焕、娄伦升等将其中38亩田地以银80两、钱196千的价格出售,并提出减免3/4,由郑交泰自捐银40两、钱30千买入并归还包氏。又以广益局租用管理,“视如公田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李封《重修包公祠碑记(又作《捐赎孝肃祠祀田碑记》)》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清乾隆三十八年捐赎包公祠祀田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此前——乾隆三十六年(1771),准礼部咨,为包孝肃公祠设立奉祀生一名,负责其祭祀事务。嘉庆六年(1801),合肥知县左辅到任伊始,即下令将包公祠整修一新。又利用祠西颓基建屋3间,恢复“回澜轩”旧制,为官员、士人休息及饮宴之处(即官厅)。按《江南通志》,回澜轩“盖为公设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左辅《修包孝肃祠堂记》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回澜轩(2020年) ·

▲ 摄影:高博

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合肥县志》首次提出“包公池”的说法。同时,亦阐明了其范围——西南隅积水(即今雨花塘)流至德胜门外吊桥下,进入包公池;再向东折北,至时雍门外炮台夹墙下,包公池水溢,入肥河(今南淝河)。其中,德胜门至南薰门段又称“营河”,今称银河。包公池亦为沿岸提供灌溉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池”(《合肥县傅郭城图》)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苏元璐(一称十九年任)卸任后,因难辞士民临别赠送的“百余金”,遂托付给暂署吴堃,用以增修包公祠。查《碑记》特别强调“今祠当孔道”,此指南薰门外的南郊大道。道光二十四年(1844),知府栗煊与知县沈祥煦捐养廉银修包公祠,又创作迎神、送神之曲,“使歌以祀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孙亭立等《增修包孝肃公祠记》 ·

▲ 来源:民国《香花墩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栗煊《重修包孝肃公祠碑记》 ·

▲ 来源:民国《香花墩志》

紧接着——咸丰三年、四年及八年(1853~1854,1858),太平军数次攻打庐州,包公祠再遭强烈破坏,一时“祠宇荡然无存”。同治二年(1863),浙江提督鲍超率军抵达庐州后,寻访包公祠旧址,见状即解囊捐资重建。因“城甫克复,无从购料”,因陋就简仅建成正殿两进,“为祭祀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太平军攻克庐州(1854年) ·

▲ 来源:《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光绪八年(1882),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因母亲病故返回家乡合肥。里居期间,他目睹了包公祠残墙碎瓦,决意捐资重建。与其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筹捐2800两银,委托光禄寺署正张文燕负责此事,经知府黄云协助,九年(1883)开工,仅5个月的时间即建成,建筑规模宏大。翌年(1884),李鸿章亲撰《重修包孝肃祠记》,刻碑立于祠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李鸿章《重修包孝肃祠记》 ·

▲ 来源:民国《香花墩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重修包孝肃祠记》原碑(2018年) ·

▲ 来源:李鸿章故居

此番重建后,包公祠的基本规模布局便确定下来。祠堂前有照壁,次为大门,经长桥、台阶,进入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庭院,院内两侧为东西厢房,北面五间为正殿,中央供奉包公坐像,高约8尺,白面长须,颦眉平视,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正殿与厢房以环廊相接,黄云曾为东廊屋题匾“回澜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香花墩图 ·

▲ 来源:光绪《香花墩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应包氏后裔请求,李鹤章之孙、举人李国蘅修祠旁之井,并构亭于上。修井前,他听到一则故事:“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石汲饮,头忽痛,复堙如故。”原以为水质问题,遂命人开井取水、煮茶自饮,只感“味寒而香烈”并无不适,继而便猜测——“或者尔时太守头当痛,适饮井泉,误归咎于井欤?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廉泉当始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李国蘅《香花墩井亭记》 ·

▲ 来源:民国《香花墩志》

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府龚镇湘在包公祠东南濒河处建流芳亭,此处即明代流芳台旧址。此外——包公祠东旧有亭,祀奉包公夫人及子、媳。道光重修时,亭废乃移祀至祠西精舍3间,并追祀包公三代,以示尊崇。按王尚辰诗自注,香花墩前旧有清心亭、直道坊。诸如此类,皆终止于咸丰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池”(《府城图》)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民国的包公祠

进入民国,包公祠基本延续了清末重建后的规模。民国四年(1915),县人李松寿偕弟李筠寿,捐资千余缗修包公祠,“颇称完美”。此地自明中叶辟为书院以来,数百年香火不断,历代官员及士人、市民相继慕名而至,这一“潮流”至民国到达顶峰,各类游记“攻略”见诸报端,亦出现了最早一批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香花墩图(1916年) ·

▲ 来源:民国《香花墩志》

这里先来讲包公祠的周边环境。首先是水,“南濠”和“包公池”都已成过去式,时人更多称“包公河”,因之简称诞生了今名——“包河”,此外亦有“包(公)湖”等别称。据二十五年(1936)一则报道称,由于长期缺乏维护,此河已沦为“一条水流不大活动的泥河”,但夏天荷花大开,盛产“雪花藕”“包公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19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再者即墩,除“香花墩”外,时因包公祠又有“包墩”之称。墩以石桥通南岸大门,大门与照壁夹路相望,此路即前文所言的南郊大道——自南薰门出,过桥至包河南岸(即南门口)一分为二:一路缘岗向西南,通往茶亭(今稻香楼宾馆门前);一路沿河向东北,折北至时雍门外,约合今包公园内东西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合肥包拯遗迹”(1936年) ·

▲ 来源:《北平晚报》

关于包公祠建筑群,还有一些细节可言。诸如,照壁题狂草“正气常存”四字。大门旁有耳房两小间,供守祠者居住。大门左壁有嫁入包族的周、丁二氏节孝牌坊。正门题“孝肃祠”三字,两侧分题“廉顽”“立懦”横额。正殿木龛中有包公塑像两尊,一坐一立,龛东侧有遗像石刻(高约6尺),殿内匾额、楹联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庐州包孝肃祠 ·

▲ 来源:资料图片

回澜轩无题匾,墙上刻有《宋史·包拯列传》,廊边设有休息椅,供游人坐憩。祠中还设有茶座,可品茗。井亭,系圆空式,题名为“香花井”,又称“廉泉井”。经数十年流传后,廉泉故事更加完整,但杜撰色彩明显。每年春夏,香花墩“丰草绿茵,树木葱茏”,包公河“绿叶平铺,香风拂面”,时人比于西子湖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河旧貌 ·

▲ 来源:《合肥画册》

由于时局动荡,包公祠年久失修,加之抗战期间——守祠者被迫逃走,日寇数次破坏,以致破瓦残垣、狼狈不堪。三十五年(1946)4月,在合肥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安徽省政府决定重修包孝肃公祠。8月28日,包公祠重修工程基本完竣,同日上午举行落成典礼,省主席李品仙亲自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合肥包公祠”(1946年) ·

▲ 来源:《东南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46年) ·

▲ 摄影:林安乾

经重修后,原本破败不堪的包公祠,“堂殿厅榭焕然一新”,祠旁包河再现“红荷绿莲、碧水青蒲”的美景。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通往墩上的石桥久毁,未予修复,临时以一木板跨上,极为危险。当局还计划拆流芳亭,改建纪念亭,并修桥梁及河边道路,筹建孝肃公园。然而,扩建计划最终因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47年) ·

▲ 摄影:甘来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年(1935),合肥修建通往南乡的乡村土大路,时称南郊公路(即今芜湖路),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铺就,晴天可勉强通车。三十四年(1945)底,省公路局迁往合肥后,这条公路得到了恢复。包公祠门前有路与之相通,丁字路口处设“合肥包孝肃公祠”牌坊,系李品仙重修时所建。坊后两旁原有包公后裔住宅,抗日战争期间“全遭烧毁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47年) ·

▲ 来源:《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黄欣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牌坊(1948年) ·

▲ 来源:合肥包公园

现当代的包公祠

1950年,合肥市立第五初级小学(今合肥市青年路小学)在包公祠内创立。1953年,市政府决定在包河兴建公园。1954年,包河公园修建委员会成立,由省政府拨款20万元,于3月即动工整修包河。一年中完成浚河土方13.57万立方米,将香花墩东西两端延伸百余米。1956年,修葺包公祠,筑砌包河驳岸。1961年,包公祠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55年) ·

▲ 来源:合肥包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59年) ·

▲ 摄影:董青

“文革”期间,包公祠遭到严重破坏,包公塑像和石刻像被砸,匾额被毁,廉泉亭被拆。1966年,公园改称“人民公园”。1979年,恢复原名,重修包公祠、回澜轩、廉泉。1980年,在祠西新建曲桥,沟通包河两岸。1981年,重建流芳亭。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包公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修葺一新的包公祠”(1980年) ·

▲ 来源:《合肥报》

整修一新的包公祠显得古朴、壮观。临芜湖路水泥牌坊尚存,上书葛介屏题“包公祠”(1987年改赵朴初题“包孝肃公祠”)。大门前新砌照壁,门楼内两侧各立抱鼓石。过一石桥(今桥前立石狮一对),步入包墩,林荫葱茏。正门上书“包孝肃公祠”,两旁各卧石狮,两扇黑漆大门上书有“忠贤将相 道德名家”朱子对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1987年) ·

▲ 来源:《合肥概览》

1979年重修时,有关部门复制了一部分碑记、楹联、匾额及石像等,置于祠内。大殿正中端坐包公塑像,高8尺,比原像稍大,呈古铜色,正气凛然。像前悬挂“色正芒寒”“庐阳正气”“节亮风清”三方横匾。1984年,塑像西侧增制“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复制品,上悬“铁面冰心”横匾。东西两厢设为陈列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2023年) ·

▲ 来源:合肥文化旅游发布

此外——祠东侧的廉泉亭,为六角钻尖亭,亭上天花板中雕有一圆形彩绘龙像,栩栩如生,正对井口。祠西南濒河处的流芳亭,为歇山亭,倒挂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配“美人靠”,西壁有“尺幅窗”,亭内设一圆石桌,配四只坐凳。1991年,包公史实故事彩塑馆(1999年改为包公故事蜡像馆)在祠东侧落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廉泉亭(2023年) ·

▲ 来源:合肥包公园

札记

在海内外修建的包公祠庙中,合肥包公祠可以说是修建年代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所。自北宋治平三年(1066)庐州兴化寺仁岳禅师创立包孝肃公祠,迄今已有958年的历史。而今址——按明弘治元年(1488)庐州知府宋鉴创立包公书院,至今亦有536年。古风古韵犹存,文化底蕴深厚,亦不失新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旧宅基(1999年) ·

▲ 摄影:康诗纬

回望千年,当初创立包公祠,有人曾询问过庐州士民意见——诸士曰:“然!”诸民曰:“宜!”知州曰:“无愧!”可见社会各界皆赞成此事。千百年来,历代延之,每兴缮事,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倍感振奋。至于包拯的历史地位和精神内涵,无须多言,诸位早已明了。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何当不为?这便是标题的答案。缅怀先贤,激励来者。文旅新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包公祠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2021年) ·

▲ 摄影:鲍雷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包公祠(2023年) ·

▲ 摄影:王牌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张献忠陷庐州记》《江南通志》《安徽通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香花墩志》《中央日报》《北平晚报》《东南日报》《礼拜六》《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合肥晚报》《合肥画册》《合肥报》《合肥概览》《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城市规划志》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全国报刊索引、“中研院”人社中心、湖北省图书馆、安徽文旅、安徽博物院、安徽画报、合肥文化旅游发布、合肥市图书馆、合肥日报、合肥包公园、李鸿章故居、千年同文、 往期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