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每个人

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作者:洞见CC

最近,哈佛大学一则名为《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的毕业演讲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了。

演讲中,毕业生库玛尔谈到了这种力量对她的切实影响。

她原本只是内布拉斯加州大平原上长大的一个普通女孩。

作为南亚移民家庭中的长女,她也是家里第一个在美国上大学的。

可当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她询问父母有什么建议,他们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她问应该选什么学科,他们还是摇摇头,说了同样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知道”这几个字,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她眼前,让她感到很惶恐。

直到她从内布拉斯加州走到哈佛,她才渐渐从这几个字里,悟到了一种新的东西。

此前,她甚至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做“科学史”的领域,如今的她,早已是该领域的研究生。

是什么力量一直驱使着她不断求索,最终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往往是不确定的时刻,孕育出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更伟大的东西。”

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面对不确定性,恐惧未知,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真正驱动一个人成长的,往往不是已经接触到的东西,而是未知的事物。

人要想摆脱平庸,不断进阶,就必须持续破界,从自我封闭的心智模式中跳脱出来。

1

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里,有道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秉持的是一种“不可知论”——未来是未知的,而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群人:

学到了一点知识,就觉得这世上他们无所不知,听不进与他们认知相悖的观点;

掌握了一些技能,就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从此再也不想着更新自己。

这样的人,就如同困在“信息茧房”里面。

心理学家桑斯坦说,当一个人完全屏蔽外界信息,只接受单一观点时,就会像蚕茧一样把自己越包越紧,最终寸步难行。

困在“信息茧房”中的人,已经进入到一种自以为知的认知状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狂妄自大。

一旦有人提出了他们不知道的观点,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抵制、反驳。

15世纪80年代,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近代天文物理学的研究进程。

然而,清朝同文馆请来的一位叫方根拔的德国教授,却妄想推翻这一定律。

他觉得,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所知所学判断,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万有引力。

可是,他又拿不出什么能证明他观点的有力证据。

同文馆的主持丁韪良告诉他,这是在和正确的科学背道而驰,并让他多去了解一些新的见识。

方根拔不听,甚至还在课堂上固执己见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误导学生。

很快,他就因不服从教学安排,被解聘,流落街头。

最终穷困潦倒,死于赤贫。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一个被困于已知的头脑,永远不可能理解未知。”

这个世上永远不能前进的,就是那些困在过往认知里的人。

他们无法体会未知的奥妙。

他们一直沉浸在一种虚假的自满里,丧失了好奇心,丧失了探索欲。

而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恰恰是一个人快速成长,认知升级的关键。

最终,丧失探索欲的这群人,会陷在自己固有的认知里,被经验牵着鼻子走,将自己的人生彻底走进死胡同。

2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是公元1459年,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地图上似乎巨细靡遗,就算是当时欧洲人根本一无所知的南非地区,都有密密麻麻的信息。

那个时代的人,认为世界上只有欧亚非三大洲,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他们所不知道的区域。

就连航海家哥伦布,也对这张地图深信不疑。

公元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希望能找到一条前往东亚的新航线。

在这途中,他登陆了一个新的岛屿,也就是现在的巴哈马群岛(属于北美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却固执地认为,这是属于东亚海外的一个小岛。

一直到他过世,他都不相信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大陆。

直到1502—1504年间,意大利水手韦斯普奇在文章里提出:

哥伦布发现的小岛旁边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新大陆。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才渐渐出现在了世界地图里。

说到此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忍不住感慨:

到头来,全球有1/4的陆地、七大洲之中的两洲,名字就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人,而他唯一做的事就只是有勇气说出“我们不知道”。

而他这种“我不知道”的精神,也启迪了很多欧洲地理学家,以及欧洲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学者。

从1525年开始,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留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白是什么意思?

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承认已知之外,还有许多未至之境。

任何人只要有一点点的好奇心,看到这份地图之后一定会问:“在那后面有什么呢?”

地图上没有答案。

这些空白就像一块磁铁,让欧洲人前赴后继,希望填补这些空白。

之后,欧洲探险队绕过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基地和殖民地的网络,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

这背后催动这一切演变的,就是“不知道的力量”。

时至今日,承认自己所见的局限,仍是所有人实现人生进阶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把我们的认知比作是一片小池塘,那这池塘之外,始终存在着一个汪洋大海。

绝大部分人一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小池塘,就困住了其一生。

但总有一部分人,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打破边界,不断求索,见识到了更高维的事物。

而你我要做的,就是如后者一般,对已知的事物保持批判和怀疑,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与好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破除已知的障碍,看到更辽远的天地。

3

《唯识与中观》里说:人一生中有两大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障,简单来说就是我执,执念一出,烦恼丛生。

而所知障,就是指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会被既有的知识、经验所阻碍,从而失去对未来探寻的欲望。

所知障,是禁锢人的一把枷锁。

我们要如何打破这种枷锁、进化自己,这里给你三点建议:

01. 拒绝“鸵鸟心态”。

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地里,以为自己不知道、看不见就是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样做,永远解决不了危机,还有可能命丧敌手。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新的挑战随时都会出现。

我们若是像鸵鸟一样,埋头躲进自以为的舒适区里,对外界不闻不问,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

樊登曾说:

混乱、多变是世界的常态,我们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正确地应对它,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掌控者。

机会,永远是留给敢于面对未知的人。

虽然未来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测。

但只要能克服对未知的恐惧,为不确定性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终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02. 提升“破圈能力”。

如果把人的“已知”比喻成一个圆圈,最开始我们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知道的越多,我们的破圈能力也越来越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我们的“已知”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来到了圆圈的边界,并试图去推动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推动了一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就是因为你推动的那一点点,让你整个人生的圆圈都变得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圈,简单地说,就是打破固有界限,去链接更广阔的天地。

虽然这个过程,会伴随着阵痛,会出现对自我的否定。

但如果不破圈,人的知识面和人生边界,就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任何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敖在北大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实现自由,必须反求诸己,对抗掉自己的本能。”

未知的世界那么辽阔,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减少我们无知的区域,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03. 保持“极度开放”的原则。

瑞·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度开放”的原则。

何谓“极度开放”呢?

就是面对新的事物,新的知识,哪怕它们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也要学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它。

极度开放的心态,正是一个人打破自己,进化自我的最佳途径。

已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一味固守“已知”,便会滑向愚昧的深渊。

就如董卿所说: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当你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所知时,就再也不会被固有的思维框架所禁锢。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认知上的突破,事业上的挑战,还是人生中的各种变故,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未知领域。

要想征服这些未知,完成人生的跃迁,我们就必须突破原有的心智模式。

洞见自己的局限,用无知刺激自己生出求索之心,才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关键。

正如艾米莉·狄金森所说:“不知道黎明何时到来,我打开每一扇门。”

点个赞吧,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相信不知道的力量,终有一天,我们能在不断求索中成长为掌局者,稳稳地屹立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