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发射升空,这次的成功也拉开了我国航天发展的序幕。

只是,如今距离“东方红一号”发射已经过去了54年,没想到它竟然还在轨运行,甚至还与我们的空间站来了个“世纪同框”。

那么,我们的“东方红一号”能否被空间站带回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人民融媒体:52年了,东方红一号竟还在天上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纪大同框

2022年4月,不少人都拍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我国空间站擦肩而过的珍贵一幕。

当初这件事可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与惊叹,甚至这个话题还被推上了“微博热搜榜”。

大家所惊叹的不是我们的空间站,而是没想到“东方红一号”这个52年前诞生的“老前辈”竟然还在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相信中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东方红一号”卫星,毕竟它可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那意义是相当大的。

正是它的存在与成功,让中国一步迈上了航天之国,也正是它的发射成功,为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只是,它在绝大部分人的心里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以为已经完成使命的“东方红一号”早已经回到地球,在哪个展览馆收藏着呢,没想到它竟然还在天上,确实令人感到惊讶不已。

一时间,不少人都发出了来自内心的疑问:“这颗对我们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的卫星能否回到地球?如果不能,空间站能不能把它带回来?

54年已经过去了,“东方红一号”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都不能算是一颗普通的卫星了,而是我们国家航天发展的历史、希望、辛酸与坚持不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后,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势如破竹,一次次的不断打破各种技术壁垒、突破创新,才有了如今这番成就。

当时,科研团队在对“东方红一号”研发设计之初时,对它的寿命设计的是20天,但它的工作时间达到了28天。

可结束使命的“东方红一号”并没有“摆烂”,而是依旧在轨道上运行,并且还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和我们现代的技术成果空间站来了个擦肩而过。

这个情景确实令人感慨万分,不过,既然空间站能够与“东方红一号”来个面对面,那是不是它就可以找到这颗元老级的卫星,并且通过机械臂将它带回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新华网:除了坠毁和回收 老旧航天器还有第三种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方红一号的回家之路

借助空间站将“东方红一号”带回来的这个想法相信不仅我们有,国家航空局的那些科研人员应该也有过这个想法。

只是,这个想法实现起来却需要考虑多重因素。

东方红一号当初发射后,送入的是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轨道后的卫星正常情况下就会开展它的任务工作,随后保持着匀速的直线运动。

除了在火箭发射时需要通过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将其送入轨道,后续的卫星工作就不需要额外的推力,它会通过自身设定保持着匀速在轨道上运行。

至于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是在400到450千米之间,与“东方红一号”不同的是,我们的空间站是具备有推进系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它不会在特别固定的轨道中运行,如果有紧急情况是可以通过控制来改变方向的。

这点当初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就是应对太空中的碎片垃圾。

众所周知,太空中存在有许多碎片、陨石,它们的撞击会对空间站造成致命打击,所以需要具备紧急避险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空间站还有个功能非常亮眼,那就是“机械臂”。

机械臂就相当于空间站的手臂一样,它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因此,机械臂是拥有一定程度的工作范围和操控能力。

它的存在是空间站“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机械臂整体体积较小,所以它的活动空间大,从而可以完成更加精细的工作,因此,大家才会想要通过空间站将“东方红一号”带回来。

不过,这其中还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轨道高度的不同。

卫星与空间站的高度都是不一样的,但正如我刚刚所说,卫星是没有推力系统的,所以让它去找空间站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空间站却可以借助推力系统“找到”东方红一号,进而通过机械臂将它“抓住”,这样一来,就可以考虑带回的问题。

从目前一系列的推断来看,东方红一号被空间站带回这个方法似乎可行,那么,我们国家为何不选择将它带回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空间站机械臂如何发挥“一臂之力”?一起来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操作难度

首先,我需要给大家说一下,抓住并不代表就可以带回,毕竟东方红一号的体积大小在那放了,并不是说抓到它手捧着就带回来了。

东方红一号的重量是173千克,大约在346斤左右,这个重量其实并不算轻,虽然我们的空间站有180吨重,抓个它是个小意思,但后续面临的问题就很尴尬。

空间站的对接口原本就不大,如果想要把东方红一号给“塞进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下一个空间站的接口设计的大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把它就这么挂在空间站的外面,那这个场面多少有点“滑稽”,除此之外,等着载人飞船或者货运飞船将东方红一号带回也是个不可行的办法。

载人飞船的容量非常有限,排除我们航天员的位置,剩下就是一些放置必需品等空间。

飞船里面的每一寸空间都是计划好的,再加上东方红一号的体积较大,哪怕是光放一个它那空间也是不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虽说以机械臂的实力能够抓到东方红一号,但这种情况是在两方都静止的状态下。

也就是说,需要空间站和东方红一号两方都站那不动,才能准确的抓到这颗卫星。

不仅如此,机械臂的工作状态最长也就18米,这就意味着两个大家伙需要靠的非常非常近,机械臂才能够着东方红一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想要同时实现两方静止、且距离极近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个操作难度太大不说,如果有个意外碰撞,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说,用空间站的将东方红一号带回这个方法是不可能的,这其中不仅需要用到超高的操作,还得承担巨大的风险。

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现在能够实现的,只能看后期如果有更先进的技术,或许我们还能够将这颗“元老级别”的卫星给带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大家这么着急想要把东方红一号带回来的心情能够理解,毕竟它确实意义重大,谁都想要亲眼目的一下这个开辟了中国航天的“功勋者”。

要知道,东方红一号的研发之路那是相当艰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共青团中央: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人的“宇宙级”浪漫,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方红一号

直到现在,“两弹一星”成功的喜悦声犹在耳畔。

如果不是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等多位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我想我们的航天和军事发展可能还会晚上几年才会开花结果。

当时,苏联和美国已经搞起了“太空竞赛”,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历史看的我们也是眼馋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拍板下,咱们中国也“搞起了”人造卫星。

1965年8月,中央专委决定重启人造卫星项目,并取代号“651工程”,钱学森担任组长,按照中央计划的项目时间,原本国家就是打算在1970年完成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方红一号研发之时,我们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也完成了研制,它的诞生,同样是我们航天发展的重要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几年,我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投入到了东方红一号和长征一号的研发中,我们没有技术、没有参考、没有任何指导。

虽然中科院代表团在1958年曾去过苏联进行考察,但他们看到的也只有卫星模型,在技术上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那怎么办呢?自己办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在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的带领下,咱们的东方红一号最终研制成功,这个过程我们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才造就了成功。

后来,我们国家在卫星技术上更是一鼓作气的完成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等系列,并且还在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北斗卫星都留下了优秀的成果。

现如今,放眼全世界国家的卫星技术发展,也唯有中国与美国能够立于顶峰,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卫星实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东方红一号目前仍在在轨运行虽然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但仔细想想,或许太空才是它最想去的“归宿”。

我们当然是希望东方红一号能够返回地球,再次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但至于如何回来、什么时候回来,我相信科学家们还在努力。

据说目前东方红一号还会再轨道上运行很长一段时间,相信它能够等到我们接它回家的哪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