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党史的人,都不会忘记李大钊这个名字,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导师,也是毛主席的马列启蒙老师,他在1921年和战友们一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开天辟地的先驱者。

1927年,年仅38岁的李大钊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当时他的儿子李葆华才18岁,还是一个青年的李葆华眼睁睁看着父亲牺牲,却无能为力,他心中,既有对反动军阀的切骨仇恨,也有着继承父亲未尽事业的志向。

李葆华之后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父亲一样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曾在上海组织抗日爱国活动,又回到北平冒着危险和敌人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北京市委书记。

建国后,李葆华先后担任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年仅16岁的李葆华就在父亲李大钊的教育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父亲牺牲后,1927年,18岁的李葆华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上学。

1931年,李葆华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 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返回祖国,在上海组织了“上海留日学生会”、“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上海反帝大同盟” 等左派进步组织,展开反日爱国斗争。

之后,他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北京工作,在危险的环境下领导人民群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

1936年,不到27岁的李葆华被调升为北平市委书记,是中共历史上最早和最年轻的北京市委书记,1945年的七大会议上,他又被选为最年轻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建国后,李葆华担任新中国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同时又是水利部的党组书记,他和傅作义将军搭档,共同领导主持中国的水利事业。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在平津战役中率部起义的傅作义,主动提出要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国民党上将的傅作义,带领着大军坐镇北平,如果他顽固不化要和中国共产党作战,那将会给我们的人民军队带来一定的伤亡,古城北平也会毁灭在战火之中。

傅作义将军深明大义,率领麾下的将士们毅然起义,将北平城完整地还给了人民,是共和国有功之臣,他主动提出要到新中国水利战线工作,中央自然要妥善考虑,因此傅作义将军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

李葆华比傅作义要年轻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要大干一番事业的年龄,而且他曾是中共最年轻的北平市委书记,又是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的儿子,在党内的资历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葆华从来没有计较自己的地位得失,没有因为对方投诚将领的身份而心存芥蒂,十分尊重傅作义的部长地位。

当时李葆华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他尊称比他年长的傅作义为“仁兄”,担当起大量细致艰苦的协调工作,协助傅作义尽快进入部长角色,他讲党性讲原则,在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面对名利则能让则让,这一切都让水利部领导班子的磨合十分顺畅。

傅作义来到水利部任职时,还有五位旧部下跟随他一起来水利部就职,他们和傅作义一样,在李葆华的支持下迅速进入了工作角色,傅作义和李葆华在日常工作中互相尊重、互相商量,发挥各自特长,在他们的配合下,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得以顺利起航。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很多地方原有的水利设施多年失修,常年来不是干旱就是涝灾,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

而水利是民生之本,水利设施的新建和修缮,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因此,李葆华上任后,马上就开始走访大江南北,为尽快开展水利工作而辛苦奔波。

在解放前,淮河水患是困扰江淮地区人民的一大顽疾,治理淮河也是新中国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1951年3月,李葆华不顾还很寒冷的天气,和傅作义部长一起,赶往淮河周边地区进行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淮河周边地区,交通不便,连像样的公路也没有几条,过河的桥梁也没有多少,李葆华和傅作义等人一行不顾舟车劳顿,在淮河周边的山区中实地走访了半个多月。

他们为了更好的考察淮河的地理水文环境,又雇了一条小木船,坐船顺江而下,在船上根据地图观察一路而来的地势水流,随行的工作人员则忙着拍照记录,为治理淮河搜集积累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这艘小木船的条件十分简陋,在江中行驶时也颠簸的厉害,下雨时顶棚不够大遮不住大家,只能打着伞,但大家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舟中畅谈将淮河治理好后的美好前景。

傅作义当时年龄较大,身体又有些肥胖,行动起来没有年轻人那么灵活,李葆华担心傅作义上下船不方便,每次上船下船时,都主动扶着傅作义,这也让傅作义心中十分感激,两人的感情也更融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坐着小木舟进入安徽省蚌埠地区后,当地的同志们得知水利部的两位部长前来考察,就专门拍了船来迎接,这时条件才好了一些,但没过多久,来到洪泽湖地区时,因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又不能再坐船前行了。

已经考察了大半条淮河,又怎能半途而废呢,李葆华和傅作义商议后,两人决定弃船上岸,一定要完成整条路线的考察。

上岸后周边都是山区,只有崎岖不平的羊场小道可以行走,李葆华一行还带着很多书籍和考察用的设备,刚开始只能扛在肩上,还好后来警卫人员从山民家中借来了几条毛驴,驮着书籍设备等行李,这在减轻了大家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天气已经转热,山中行走十分辛苦,傅作义部长走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李葆华担心傅作义太过劳累,就劝他坐上毛驴。

但傅作义却不愿享受特殊待遇,他开玩笑说,这小毛驴那么小,怎么受得了我这么重的人呢,还是自己慢慢爬吧。

两位部长不顾劳累,冲在第一线,也感染了随行的工作人员们,大家鼓起干劲,很快就走完了剩余的路程,搜集到了完整的数据和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北京后,李葆华和傅作义牵头,很快就完成了详细扎实的调查报告,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审批,以调查报告为基础的淮河治理方案就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开始实施了。

这是淮河流域历史上最大的治理工程,工程完工后,淮河流域的人民最终也不再受这水患之苦,这一切都离不开李葆华的辛勤付出。

1957年,傅作义部长突发心脏病,身体不适他后来以静养身体为主,水利部工作上的担子就主要落在了李葆华肩上,李葆华在水利部埋头苦干了整整十二年,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水利设施建设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大发展,让全中国人民都因此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葆华之后又担任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以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团结身边的同志们,为中国建设事业而殚精竭虑。

在生活上,李葆华十分简朴,从不追求个人享受,他始终牢记着他牺牲的父亲李大钊生前的教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大钊一生都衣食节俭,经常是一块大饼、一根大葱地对付一顿,衣服也近乎寒酸,外人从衣着上根本看不出他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但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却从来不会吝啬金钱。

他当年为了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每月从自己120 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剩下的40元入不敷出,使自己的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儿女上学交不上学费,冬天家中买不起煤球,冷如冰窖。

以至于当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在李大钊的工资里把家里每月生活费扣下,直接交给李葆华的母亲赵纫兰。

在这样言传身教的家风影响下,李葆华同样生活十分节俭清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中国正值建设时期,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支援祖国建设,李葆华更是带头做起,他家里很长时间饭桌上根本看不到荤菜。李葆华经常教育家人说,当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没有改善的时候,干部的生活也必须艰苦,不允许搞特殊化。

他时刻不忘怀的,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他曾对家人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能变,那就是共产党的宗旨。这一点如果改变了,那就不是共产党了。”

在这样的理念下,李葆华尤其反感生活待遇上搞特殊化,或者利用个人手中的权力为家族中的亲友牟取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担任省委书记时,平常上班都是穿普通服装,还是和在水利部工作一样,习惯深入基层一线工作,他经常下乡、下厂,当时有群众说他是微服私访,还给他起了个“李青天”的绰号。

有一次,新疆有朋友给他家送去几袋新疆葡萄干,李葆华家中的两个儿子都还是少年,就拆开一包分着吃了,李葆华下班回到家中发现后,立即对孩子进行教育:“要记住,我们只有一个权利,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

这样的作风,他的亲戚们自然得不到任何好处,有任何亲友前来托他办事,他都毫不顾忌的严词拒绝,这样一来,他当省委书记才一年,家族中的亲戚们都得罪了个遍,但李葆华毫不在意,他心中只有人民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葆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时,有一次去茅台酒厂考察,厂里给了两瓶茅台酒,秘书放在了车的后备箱里,没有告诉他。

回到省会贵阳后,李葆华才发现,他大发雷霆,要求秘书把酒退回去。

因为贵阳离茅台酒厂所在的仁怀很远,退酒的成本太高,他就让秘书按照茅台酒当时的价格把钱寄到了厂里。

在这样的家风传承下,他的儿子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同样都兢兢业业的为人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长子李青曾担任过浙江省委统战部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他的另一个儿子李宏塔先是入伍参军,在部队三年被评为劳动能手、神枪射击手、万米游泳能手等,退伍后工作表现杰出,先后担任过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2021年,李宏塔还被中共中央授予了七一勋章。

孩子们走上了工作岗位后,李葆华同样对他们严格要求,他回北京工作时,单位里配有专车,他的儿子来北京开会时,李葆华从来不会用专车来接送儿子,他对自己孩子的领导们,从来不打让他们照顾的招呼,反而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葆华1982年退休后,就一直居住在北京一个狭小的单元房里,这是70年代的老建筑了,房型十分老旧,按照政策李葆华本来可以申请到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但他没有跟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在自己的小屋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2005年去世时,他的屋子里只有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的弹簧还坏了,十几平方的卧室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除了书籍以外,没有任何的豪华装饰品,也没有任何的现代设备,李葆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完了他清苦而光荣的一生。

李葆华去世时,他的老战友、原中央军委秘书长伍云甫写下了一副挽联“荣辱不惊、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后人典范”,这正是李葆华一生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仆后继写传奇——写在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李大钊长子李葆华95岁之际》,《中国金融家》,2004年10月

《在李大钊革命家风沐浴下》,《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