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 者丨韩利明

编 辑丨季媛媛 刘雪莹

6月14日,微博认证为“歌唱家”的蔡国庆发布长文告别《这是我的岛》,“录制《这是我的岛》的几个月,既有艰辛也有快乐,更多的是坚守与热爱。最后几天,因免疫力下降,我患上了急性带状疱疹,但即使忍受着剧痛,我仍坚持完成了在岛上最后的任务……”

随后,“蔡国庆患急性带状疱疹”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蔡国庆

评论区有不少网友分享相关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几天前#张桂梅患带状疱疹仍坚持陪考#也一度登上热搜。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约99.5%的50岁及以上的成人体内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当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带状疱疹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在日益加重。据估计,中国每年带状疱疹疾病治疗花费约13亿元。根据我国的一项研究,新发带状疱疹患者每次住院治疗的人均费用为8116.9元。

“到目前为止,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镇痛、糖皮质激素等,但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有限,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带状疱疹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陈德雄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带状疱疹和水痘的“罪魁祸首”都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疾病。

儿童时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通常会患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依然会潜伏在体内。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病毒会再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内外均有数据显示,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带状疱疹,病情也更严重。此外,受焦虑等情绪影响、患有其他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以使抵抗力下降,从而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慢性病患者离带状疱疹也更近。相比于一般人,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4%~41%。

“慢性病人群一旦发生感染,有可能导致原有慢性病加重,出现临床不良健康结局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得带状疱疹后,导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难。”上述临床专家表示。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群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4倍。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小峰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解释,这是由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治疗时使用激素,以及JAK抑制剂,使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变得异常活跃。同时,红斑狼疮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还会显著增加狼疮疾病的活动度。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症状往往更严重,包括皮肤破溃、疱疹一直有液体渗出等情况导致无法穿衣服。”曾小峰补充,“一些免疫性疾病也会出现皮疹,在初期容易被误诊,认为带状疱疹是原有疾病活动。在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下,加速了病毒的复制,引发更多疾病问题。”

事实上,大部分风湿免疫性疾病也属于慢性病。国家卫健委曾有数据显示,我国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在免疫力下降和慢性病的双重影响下,老年人更加容易罹患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疼痛甚至高于分娩痛

根据公开信息,带状疱疹是簇状分布的、以疱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单侧分布和导致神经疼痛是带状疱疹两个重要的疾病特点。疼痛几乎伴随带状疱疹全病程,可以分为早期疼痛、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常贯穿带状疱疹疾病的全过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上述临床专家介绍,“一旦发生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特别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会对中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上曾经遇到的严重情况,包括穿衣服刺痛,睡觉时只能保持一种姿势等,还有少数患者疼痛时间超20年,反反复复,甚至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本人和家人而言,都是一种长期折磨。”

“如果从疼痛分级来说,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与分娩痛同级别,甚至高于分娩痛。”上述专家补充,“但疼痛的发生与个体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我们发现超过50岁的身体衰弱患者,或者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更大,疼痛的严重程度也会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

临床上,由于带状疱疹本质上是病毒感染,因此治疗时抗病毒最为主要。同时,为了帮助神经快速修复,医生会采用B族维生素,临床上也会辅助红外光照射促进神经愈合。此外,外用药并不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案,其用途只是预防水疱感染,不能单独通过外用药治愈带状疱疹。

无论哪种治疗方法,目前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都较为有限。而疼痛也会让患者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延长病程。因此,化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将疾病管理关口前移,是远离“切肤之痛”的关键手段。

其中,接种疫苗是提高老年人疾病预防能力、提升免疫力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2030免疫议程》中也强调,老年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疾病的重症或者是死亡的风险。而对于中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推荐,据一篇在2022年刊发于《中华医学杂志》的文章倡议,“老年人应该提高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意识,并且能够主动接种像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以及带状疱疹疫苗。”

但相比于普通人群,21世纪经济报道于日前发起的《中老年人带状疱疹疾病和预防认知调研》中显示,超3成的高风险人群对接种疫苗更为谨慎,该人群更关注有效性、不良反应、如何选择三个问题。

在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助理、预防保健科科长陈秋萍看来,中老年人在接种疫苗前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包括年龄、疫苗的保护效力、禁忌证。

“如果慢性病患者在使用药物后,血压仍然忽高忽低,自身感受不舒服,或者有其他慢性病处于进展期,可以暂缓接种疫苗。对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来说,只要在病情控制平稳的情况下,都可以接种疫苗。”陈秋萍说。

“建议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以接种疫苗,但一定是在病情平稳期。”陈秋萍解释,“感染性疾病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自身疾病的进展或是预后都有很大影响。”

在2023版的《中国成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种专家共识》中也对该类患者接种疫苗进行了指导。在接种时间选择上,建议在疾病平稳期,或在免疫治疗开始前的二到三周进行接种。在接种疫苗选择上,首选建议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也在可选范围内,但不建议选择病毒载体疫苗。若上述疫苗在可及的情况下,也不建议接种减毒活疫苗。

疫苗方面,近日,一项针对初次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受试者所进行的约11年的随访研究——ZOSTER—049取得积极结果。研究结论指出,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在50岁及以上成人中的保护效力超过10年。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后11年,在50岁及以上成人中的保护效力接近90%。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李洁

21君荐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