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谢谢。)

为了寻找这座无名的“网红桥”,我骑着摩托车把余杭中苕溪两边的堤坝绿道和村庄几乎全数跑了一遍,“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在位于麻车头村的露营天花板——“杭州阿勒泰”草坪的最最深处,寻得它的踪迹。因为桥的两头都是非铺装道路,一侧分别被茂密的小树林和几米高的堤坝遮挡,所以如果没有当地人指路,想自己过来打卡,确实很有难度,除非你有超强的自信和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余杭及良渚一带的摩友和摄影群里发了几张照片再三发问,大家都对此桥一无所知,最“详细的答案”,也仅是“余杭卢定桥”这种纯开玩笑的回复。而我在桥上穿梭自拍时,也问过路边的村民,似乎都十分陌生,大概建设它的初衷还是以实用为主,就像一条寻常的田间小道或者溪上小桥,无需特意命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外观上看,这座桥应该是钢筋加水泥的现代建筑,只是“打桩”的方式好像在江浙一带比较罕见,共由25对细长和一座格外粗壮的石墩组成,桥面略显单薄,但主体又被刻意设计出镂空的三角形状,想必这段中苕溪就算突然发大水,它也能安然应付过去。回忆自己走过的杭州郊外的乡村小桥,如此造型的好像仅此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是因为最近几年过来露营的市民游客太多,这座桥也有些“不堪重负”,因此现在这座桥的两头都已经立起石墩限制大车通行,尤其在桥头外侧的堤坝旁,比较显眼的位置还立着一块“危桥”的警示牌。其实作为比较自觉谨慎的骑行者,如果不是被前面堤坝上遇见的几位当地人蛊惑怂恿,我都未必敢跨着摩托车从桥上经过,毕竟连车带人都快有600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缓缓而行,“征服”最后一个两三米宽的拱形石板桥后,总算平安抵达对岸。在我逗留拍摄的过程中,虽然偶尔确实有一些村民骑着电动车在桥上通行,但个人建议骑重型机车的摩友们还是慎上,尤其末尾这几米,从侧面观察,桥面最多厚十几公分,因为突然凸起来不小的角度,方向还不好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询了不少相关资料,在这片区域,最出名的跟桥有关的地名当是旁边的“邵母桥村”,不过参照地图对比,两者之间又相隔数百米,应该不什么关系,如果非要有个名字用以识别的话,“麻车头桥”这个称呼似乎更加贴切一点。关于到这座桥的具体路线,我在下面地图上作了标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个“笔记”,路线A需要穿过露营地上的堤坝,现在四轮小车已经上不去了;路线B可以直达桥头,虽然停车位置比较少,但先到先得,勉强挤个七八辆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切记不要阻挡村民电动车或者三轮车出入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这里对摩友比较友好,虽然附近有不少非铺装道路,但都没什么难度,只是过桥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最好一辆一辆过,不然共振起来,我觉得会有点危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