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详加探讨;提出研究新诗语境的意义在于,在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的同时,以一种求真态度回到新诗“起源”,回到新诗生成和发展的复杂情境。

该书导论从6个方面提出了全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范围,总体上勾画了新诗语境研究的思路和层面。主体部分及附章共13篇章,分别着眼于新诗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文本,就上述与新诗语境相关的议题展开了分析。全书各章显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目的不是要建立全面而宏大的体系,而是从新诗的历史与现象中拈出一些问题,并往往由一个极小的剖面进入后展开思索和分析,穿越繁多材料,以自如的文字表述力图达到福柯所说的境界:“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抹,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号,而不是去评判;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这是一本耗时近20年的书。书中最早的一篇《“沪杭道上”》,初稿写于2002年。当时我还在南京,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抑制不住曾经作为写者的创作冲动,很想改换一下论文的写法,稍稍逸出已然受到诟病的“学院”体,而运用显得活泼的essay(随笔)体,就某一话题或现象展开铺叙,再带入其他相关议题、材料和文本。此文随后发表于《读书》,另一篇《黑暗中的肖邦》也发在《读书》上,印象中似乎还得到该刊编辑来信嘉许。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篇章的写作过程确实令人愉悦,有一种打破刻板脸孔的酣畅之感,并且赢得了一些厌恶“学院”体论文的诗人朋友的喜爱。不过,这样的写法——保留了更多的感性成分、文字上的挥洒自如、议题和材料的腾挪穿越——如今看来显然有需要反思之处。多年前一位老先生就当面直言不讳地表示过担忧;一次,几位朋友谈起《“沪杭道上”》时,姜涛也敏锐地指出了文中某些表述失于未经充分论证的匆促。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有一种对“学院”体论文越来越强烈的指责,认为它们在行文方式、论述角度等方面都趋于程式化,故而倡导一种随笔式的论文。然而,对此有必要作出进一步辨析(同时也构成一种自我反思):虽然学院体制下的论文写作存在种种弊端,可是,当抨击“学院”体论文者以为随笔体论文就是不着边际的自说自话(甚至信口开河),当某种看似轻松的文风显出轻飘的乃至轻佻的做派,当他们把福柯的《词与物》当成“不那么”符合学术规范的典型……这些,实际上是对随笔体论文的极大误解和滥用。在我看来,随笔体论文的写作并非基于对谨严的学术标准的降低或稀释,它仍须葆有经过学院训练后的历史意识和方位感,更不消说一般研究所应具的问题洞察力与文字穿透力。可惜,当下不少所谓随笔体论文有形无神,与他们心仪的榜样——本雅明、布朗肖、罗兰•巴特等西方批评大家的实践相去甚远。每每读到福柯《词与物》里的一些段落,我就对其穿梭于浩繁的史料而不失明晰、举重若轻的妙笔赞叹不已。

本书大部分篇章的初稿完成于2004年前后,其中部分内容在2005年作为博士后研究报告提交答辩。借此感谢当年参加出站报告会并给予中肯指教的谢冕、孙玉石、洪子诚、程光炜、吴思敬、张志忠、陶东风、王光明诸位先生。没料到的是,自出站之后,原来计划中的篇章或处于进行中的半成品,竟一下子陷入了令人难堪的停滞与搁置。这固然与我出站后工作和生活状态的变化有关,但更多地是受到了研究旨趣转向和心境波动的影响。虽然,在愧怍与惶惑中,我也不时拿出这些文稿,对其中的二三个议题反复琢磨,对几篇半成品进行补充、完善,却时断时续,始终未能达到让自己满意的地步。

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得空重拾旧稿,继续进行修订和扩展。然而,时过境迁,让我一时难以找回当年的文字感觉、措辞习惯及语气语感,也由此似乎失去了大动干戈的兴致,于是放弃对各个篇章做出结构性调整的打算,所作的修订仅限于文献的补正和未尽之言的增写。不过,经过漫长踌躇、延宕之后的“退缩”,并不意味着我否认本书所涉及的论题的重要性。正如我在“导论”中所述,在阐释“新诗话语”过程中,我所偏重的语言层面的研究愈来愈展露其局限性,这就需要引入对新诗不同时期历史语境的考察。本书即着眼于现代性语境下环绕新诗的种种制度性因素——文化、介质、翻译、政治、史叙、阅读、教育等,从中提炼一些论题(我谓之新诗的“核心命题”或“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我深知,这本书所历经的20年间,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处境发生了急遽的变换,我们重又面临近一百年前鲁迅遭遇的“表达之难”。尤其是我修改书中关键章节的这两年,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生存提出了新的挑战,毫无疑问,任何言述都不能无视这一境遇及其他社会文化迁变所带来的牵扯(尽管也许无法直接回应)。

不管怎样,这本小书既记录了20年里我对新诗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也蕴含着我关于自我认知、生命情态以及责任与信仰、历史与理性、意义与困境等问题的一些体会,这些文字融入进了我的人生履历之中……

本书各章的初稿,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谨向提供发表机会的(大致以论文面世时间为序)叶彤、孟晖、洪子诚、王泽龙、解志熙、刘勇、刘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贺仲明、尹富、段从学、费祎、张涛、李松睿、王雪松等先生一并致以谢忱。最后,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再次接纳拙著,感谢彭慧芝女士在编辑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张桃洲

于京西定慧寺恩济里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