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一份《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在业内广为流传,引起医药流通行业的高度关注。

文件指出,国家医保局决定开展专项行动,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网络售药平台药品“外卖价”、“小时达”、“即时达”等当日同城即时配送价格(“即送价”)作为锚点,比对其他渠道药品价格。

6月3日,国家医保局向媒体证实了文件的真实性,并指出文件已发到各地医保局招采处。

对标“即送价”,这不仅是国家医保局有史以来的首次,也是国家部委第一次将外卖、电商平台的商品定价作为监管依据。

药赋能CEO邵清向健识局表示,“即送价”的概念比较模糊,具体以哪一个为标准无法确定。但这份文件真正的关键在于倒逼企业降低药品价格,它传达的逻辑是:“网上能更便宜卖,其他渠道为什么不能降价?”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通过“四同”药品、约谈药企降价等一系列举措,对全国医药价格形成了强监管、严处理的态势。现在这把火明显烧到了零售药店。健识局注意到,各地陆续启动了医保定点药店销售金额靠前且价差大的品种排查工作。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明确指出要通过线上的方式,对定点零售药店线下价格进行比价的实践,推进定点零售药店价格公示、监测与治理。5月24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约谈了一心堂药店相关负责人。这是国家医保局少见地直接向医药零售龙头“重拳出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买药被“背刺”?

国家医保局明确,需要和“即送价”做对比的,原则上是同通用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同包装药品,优先针对网络售药平台中销售量大、销售金额高的大型连锁互联网药店查询当日同城即时配送模式价格。

业界对“即送价”的定义是有争议的。一般来说,线上买药的包括药价和配送费。但“即送”本身就是一种促销手段,有的商家商品价格高、配送费低,有的则是商品价格低、配送费高。“即送价”其实并不能反映消费者实际买药的费用。而线上买药本身就会有商家或者平台的促销、补贴等销售策略,选哪个作为标准,看起来都不是太有代表性。

相对来说,老百姓更认“网上药价”这个模糊的概念。5月31日,有地方媒体集中曝光:四川成都某市民在线下购买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时,一盒22.5元。回家却发现同一家店同一药品O2O平台售价仅6.9元,价差超过2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另一位市民也发现,当地某药店的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线下标价42元,但O2O平台只需26元。记者走访10余家药房后发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美林”布洛芬等家庭常用药品,价格差异更加明显。

2023年全国零售药店已经超过66万家。这66万个终端渠道加起来就足够有代表性。据央媒报道,4月29日,国家医保局在浙江杭州举办医药价格工作座谈会,其中重点提到要发挥零售药店、网络药店等不同渠道价格发现功能,推进治理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引导企业自主合理制定价格。

医保局调查药价,比起统计局监测猪肉价格有先天的优势。医保定点药店的销售数据是及时回传到医保系统的,只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难查出药品的真实销售价格。

2024年一季度,各地已陆续启动了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的价格核查,特别是销售金额靠前且价格差异较大的前10名西药和中成药。根据河南省医保局文件,价格核查中,受到监测品种有辉瑞的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和达格列净,以及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广州白云山的舒筋健腰丸、以岭药业的通心络胶囊、步长制药的脑心通胶囊等。这些品种在网络药店的售价确实大多处于定点药店售价的较低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织密全国药价监测网

严格监管线上线下药店药价,这与近年来医药零售领域放开医保支付有很大关系。

2023年1月,各地医保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支付。去年11月以来,上海、山西、北京、天津等地甚至启动了线上买药也能接入医保支付的试点。便民的同时,医保局自然也要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防止医保基金流失。

引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是拓宽新维度药品价格监测方式,将网络首要平台药监作为价格发现的“利器”,在价格招采领域形成人人“上网店查药价”的良好氛围。

国家医保局表示,该专项工作中,初期每个省份每月至少上报5个典型案例。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形成全国药品价格监测治理一盘棋。

医药零售领域受到医保部门这样的关注是前所未见的。以往,药品零售价由药店自行决定,定价比院端要更自由一些。

药店的药价普遍偏高,这是消费者一直质疑的。如今医保局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零售药价过高”,而是“零售药价过低”的问题,尤其是网上药价过低,直接影响了老百姓对集采的信任度。

在竞争中,不少药店为了业绩,药品亏本打包卖、买药送鸡蛋、积分换纸巾等促销套路屡见不鲜,这不仅造成医保基金损失,还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定价市场。而网上定价相对透明,医药电商平台上,所有品类同台竞争,竞争的充分程度很可能还不输于集采降价。根据网上定价,正好能够让药价回到一个合理区间。

根据该文件,各地医保部门都要用“即送价”与集采中选价格作对比,如果发现网上价格低于集采价,可能随时会启动约谈、问责等举措。在续约采购时,必然还会进一步降价。

对于药企而言,显然不愿陷入无限降价的漩涡,更何况是让零售渠道的低价竞争扩展到更大的院内市场。

撰稿|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朱颖

声明:本文转载自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