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从《还珠格格》到《甄嬛传》再到《延禧攻略》,后宫里生活着的女子们的身上到总有各种各样华丽的服饰。清宫剧的热播也让大众重新开始关注起了后宫妃嫔们的服饰形制。

其中就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配饰,就是后宫妃嫔们脖子上挂着的白领子。那么清朝后宫嫔妃们带的白领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真的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好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嬛传》剧照

清宫剧里的白领子

影视剧里出现的后宫妃嫔们好看的白领子,其实是满洲传统服饰的一种。

清代满族妇女的围脖通常是以绢为之,或宽仅几寸,或宽数寸,或仅到胸前,或长达数尺,没有固定形制,穿戴时围系于颈部,挽结自然下垂。满洲的传统服饰是没有领子的,或者说衣服和领子是分开的。这一点不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是一样的。

清宫剧里的白领子出现的频率十分高,甚至会在上面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是这样。

满清入关之初,最简朴的圆领是普遍的存在,直至乾隆嘉庆时期,整个王朝仍然是强调遵循满洲服制,尤其是乾隆帝,他强调衣冠维系是国之根本,不可轻易变革旧俗。

他认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不断地变革衣服的形制,并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会助长奢靡之风,甚至是一种忘记了祖先的可耻行为,因此并不赞成改变满洲的服饰形制。因此哪怕是在清朝中期,领巾基本上都是素色,上面并无任何装饰,而且窄而短,长度只够到胸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嬛传》

像在清宫剧里出现白领子是正常的,但是像《甄嬛传》和《延禧攻略》这种是讲述在康乾盛世期间发生的故事的影视剧中,会出现刺绣和花纹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真实的历史中,直到清末,社会风气改变,大众开始追求华丽,对于传统的服饰形制也没有那么大执念了,这些“白领子”才开始有了刺绣、滚边和镶嵌,例如慈禧太后画像上的领子就是繁复而精美的。

其实如果就叫人家白领子,也并不准确,因为在历史上这个领子并不是只有白色的,只是清宫剧里面的特供。

这些清宫剧也许是出于服饰搭配的美观性要求,不约而同的只出现了白领子,这也造成了观众们的错觉,因此带来了对这些领子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些领子远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大概就是雾里看花容易看花了眼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嬛传》

莫须有的“龙华”

如果去真正的搜索清宫剧里的白领子,那么多半会得到一个答案:“龙华”。把白领子称为龙华,但这个名字又会让清代服饰的考据者们感到疑惑。龙华是什么?没有史书上这样写过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它其实只是一个现代人再造的称呼。

清宫剧里的白领子只是服饰系统的一种便服配饰,不是用在礼仪和祭祀这样正式的场合中,只是一种日常穿搭。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也并不会像影视剧里一样那么普遍地出现,也就不需要人们特意去为它制造一个名字。

作为配饰的一种,就像是围巾一样,可戴可不戴。就像前文所提到,后宫妃嫔们的领子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花纹图案。这样朴实的配饰其实也用不上这样高大上的名字。

如果是仅仅探讨影视剧里面的场景,那么关于“龙华”就能写出不少的文字分析。例如这些图案展示了后宫嫔妃们的地位。

以《甄嬛传》为例,太后的龙华是图案最多,看起来最贵气,这符合她在剧中的地位,统领后宫,位高权重。那么华妃娘娘和皇后娘娘的衣服上的龙华精细而繁复,虽然并没有太后龙华上一样多的图案,但是制作精美,显示了两人在后宫中仅次于太后的高贵。而女主角甄嬛一路披荆斩棘走上来,她的龙华也越来越精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嬛传》太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视剧和历史事实脱节的现象呢?简单归类为剧组不考究,其实并不合理。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可能的原因。

一是影视剧和纪录片的差别。纪录片是要完完全全复原历史事实的,所以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应该也不能有。

影视剧就不一样了,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演绎,故事是假的,人物是假的,只是借用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它的表现方式更接近的是戏剧。

服化道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号的象征意义,本身象征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和处境,像是京剧中的脸谱,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甄嬛在“黑化”前后的妆容变化,也是这种象征符号的体现。龙华是作为它整体的一部分,自然就会体现这种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的差异。

二是大众的惯性思维。服化组也许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周全,没想到要让一个小小的配饰承担得太多。

但是在大众的惯性思维里面,皇家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地方,不容许出一点点差错,别说是一个龙华,就是一根头发丝也是有自己特定地方的,多一根,少一根,那都是对于皇家等级的亵渎。所以这就出现了过度解读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许不是影视剧本身的错,但是也不应该被影视剧里的现象给骗了。这也就是说清宫剧里的龙华,同历史本来就不一样,历史上没有龙华这个名字,它也没有体现后宫妃嫔们待遇和地位的问题。

但是如果说是服化组为了影视剧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考虑得多,那么它也许就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已,而是被赋予了代表后宫妃嫔们在剧中的现实处境的含义。

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有时候想得太多了,有时候又想得太少了,总归是想得不一样才会曲解了本意,本来也是不用的。

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移花接木,话传了几次,话就变了原样。误会和谣言只是一线之隔,传播得多的误会就成了谣言,没能传出去的也就是个误会。随便说说的话给人当了真,澄清起来却叫人犯了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嬛传》

土气但真实的领巾

说了影视剧里的龙华,说回历史上的围脖。没有高大上散发着贵气的名字,就是很普通地叫“领巾”。领巾不是满清独有的配饰,但是算是在满清发扬光大的,在旗袍上也需要戴领子。

大诗人韩愈就在他的诗《赛神》里面就提到了:“白布长衫紫领巾,差料未动是闲人。”

那还是唐朝时候,类似于现在的围巾,披或系在脖子上的织物统称为领巾。再往前推,魏晋南北朝时候,围在领子四周的装饰性织物也叫领巾,北周庾信的《春赋》里面,“穿珠帖领巾”,春寒料峭时分,虽然衣衫薄了,但是微凉的天,还是会叫人围上丝巾,美丽但不“冻”人。

要是往后数,最熟悉的领巾那必然是少先队员胸前飘扬的红领巾。而满清的领巾自然也是没有这样令人生出敬意的由来。作为女子便服上的领巾就是用来代替领子的。前文提到,满清的传统服饰没有脖领,因此也有称领巾为“围脖手绢”的说法。

说起来也是略带土气,除了为了好看,清人的领巾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御寒,和古时候其他领巾区别无二,放到现在看也是和围巾差不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0 年前的中国古代照片

除了女子便服上的领巾外,其实男子官服上也是有领巾的。因为男女平等,满人的传统服饰无论男女都是没有领子的。因此,除了夏日的三伏天,穿官衣的男子也会衬上一件“领衣”或者是戴上一条假领子。

领巾在清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变得更加华丽和复杂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配饰,它的巅峰大约也就是到清末的纹饰和镶嵌为止了。

清末民初,女子便服开始出现了固定的领子,这种“真两件”领也就逐渐被淘汰出了潮流。一般情况下,女子便服上有固定领子的就不会围领巾,没有的就一般会围上显示美观。

但是流行总是轮回的。满清时候的领巾,与其说是围巾,不如说是长版的假领子,是作为领子的替代品。现如今在穿衣服时来一个假领子又开始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是历史的一种循环吧。

大众总喜欢想象未知的东西,紫禁城被禁了太多年,总让人心存幻想它什么都是高贵优雅的,其实哪里活着不是活着呢?皇宫里面住着的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即使里面藏着勾心斗角,藏着国家命脉,藏着天子,他们也总归只是人,不是神。

神化不必,妖魔化也不必。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主角也都是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也没有什么小神仙。不用过度美化里面都是黄金,也别说都是野蛮人,不懂得自由平等。历史是活在当下的,可以透过它看过去,但是不能用现在去想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