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2024T-EDGE未来科技大会@CTIS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 1D26展馆举办,大会主题为“AI领航 智联未来”。

现场,30+位业界领袖、产业优秀企业代表,分享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赋能科技产业,抓住中国企业全球化、数字化营销、绿色经济、智能家居多个产业和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以四大热门议题,开展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的深度探讨,打造CTIS之科创高端话题场。

13日上午,钛虎机器人合伙人谌威发表题为《人形机器人未来主场不在美国,而在中国》的演讲。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OpenAI等美国公司的推动,才让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但谌威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主要市场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钛虎机器人合伙人谌威

谌威指出,人形机器人并非全新的产业链,而更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延伸。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融合更多消费电子领域的功能,机器人会像目前的手机一样,拥有“安卓”、“苹果”这种操作系统,同一个应用市场上会有各种各样的APP,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完成不同的工作。

从2021年开始,钛虎机器人就专注在一体化关节等领域。2021年的10月,钛虎机器人发布了第一代产品,正式进入商业化。随后通过在技术方面的深耕,钛虎机器人在2023年发布了第二代产品。由于采用了一体化关节技术,第二代产品相比之前的产品在轻量化程度和扭矩密度方面实现了提升,192的扭矩密度基本上是当时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最高值。

基于一体化关节在轻量化程度和扭矩密度的优势,钛虎机器人在2023年完成了国家电网高空无人机的检修项目,通过无人机搭载双臂机器人,在330万伏高压环境下实现了高空电缆的维修。基于一体化关节的轻量化优势,机器人一公斤负载条件下自重只有2.3公斤,而行业的同等产品要达到同样负载,自重可能要在5-6公斤以上。

谌威认为,钛虎机器人的一体化关节具备以下四个核心参数:1、爆发力;2、精准度;3、同轴度;4、稳定性。具体到精准度方面,钛虎机器人与长春光机所联合实现了基于底层原理的设备技术更新。传统的设备进行一圈的标定点数在1024点,它的标定时间可能会需要10分钟。而钛虎机器人标定131072个点,整体只需要25秒。也就是说,在25秒的时间内,钛虎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定位精度和绝对定位的精度标定与检测,标定之后整机的绝对定位精度能够达到10-25角秒。

除此之外,钛虎机器人接下来将推出的3.0架构的一体化关节,在扭矩密度方面将会继续提高,整体扭矩密度达到220牛米、峰值扭矩可以达到490牛米,相比2.0时代的产品提升30%。谌威透露,下个月钛虎机器人将会发布一款人形机器人,主打轻量化设计,1米7的身高自重只有48千克,相比于行业普遍60-70千克的水平有着明显优势。基于最新的一体化关节和轻量化设计,新的机器人还能够实现单腿跳跃的操作。此外钛虎机器人还将在今年底发布多款人形机器人,高度涵盖0.9米、1.3米、2.3米和3米,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马斯克和黄仁勋都曾谈到过,人形机器人在真正百万台规模的量产条件下,成本售价会达到1-2万美金。但谌威认为,马斯克和黄仁勋可能低估了中国供应链的实力。

根据谌威介绍,业内已经有人形机器人的厂家,把1米3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锚定在9.9万元人民币区间。而高盛在今年的发布的行业报告表明,在2023年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已降低40%。

对此,峰瑞资本副总裁颜黔杭曾对钛媒体APP表示,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3左右,整个机器人行业正在逐步成熟。而AI大模型产生的质变,让大家意识到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并逐步通用化。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则对钛媒体APP表示,“2025年底前,更加通用化的人形机器人会出现,我感觉已经看到了方向。”

相比之下,钛虎机器人则更加乐观,他们预计2025年的上半年就会有一家或者几家的硬件厂商,可以把整机1米7的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做到十万元以下。

除了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场景通过性强、工具适配性高的优势,谌威认为统一的人形形态有助于硬件的标准化,在大规模批量生产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这一点与新能源汽车是一致的。同时人形机器人有着大量人类活动可以作为智能训练的动作数据,是推动人形机器人真正智能化的一个关键。

谌威在讨论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商业化应用前景时提出,虽然在汽车工业领域,如安装车标或拧螺丝等任务,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实现,但在夜间无人药店和无人商店等场景中,钛虎机器人已经取得了进展。目前,钛虎机器人已经与一些合作伙伴携手,开发出了泛化的抓取能力,并掌握了相关的渠道资源。因此,预计到2024年,我们将看到从小批量到上百个无人药店和无人超市应用场景的实现。

除了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人形机器人还将在未来扩展到核工业和电网领域等高风险环境的巡检与操作任务。由于人形机器人不需要穿戴笨重的防护装备,它们在执行任务时将拥有更大的操作自由度。目前,基于遥控操作技术,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

随着遥控操作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积累足够的数据来训练出高度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通过学习大量的操作数据,不断提升其智能水平,最终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程度。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人形机器人将能够真正走进家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天,虽然听起来充满未来感,但实际上,它离我们已经并不遥远。(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吴泓磊,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