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aniel Day/Getty Images

学人简介:郭佳宏,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北京市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哲学逻辑、逻辑哲学和逻辑应用,为《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审校。

本文系学人Scholar志愿者赵逸轩、韩宗洋围绕《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对郭佳宏教授的采访,张云翔对本文亦有贡献。

Critical thinking,也是“关键性思维”

学人:培养批判性思维已然成为一个热词,但对于它的定义,总体上还是有些模糊,您认为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它对于当下的重要性在哪里?

郭佳宏:“批判性思维”这一说法是从critical thinking翻译过来的,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内涵外延确定的概念。有些专家,比如谢小庆教授,将它翻译成“审辩式思维”,实质上“审辩”可能更符合这一思维方式的初衷。大致而言,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在面对信息、观点或问题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以人工智能导向的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首先,信息爆炸的情境下,人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但其中不乏虚假、误导性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可靠的信息,避免被误导或欺骗。

其次,社会问题和我们面对的挑战日益复杂,需要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表面的观点或权威的说法。此外,批判性思维还能够促进个体的创新和自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人类个体的一种关键思维能力;英语critical也有“关键”的含义,从重要性这一点考虑,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关键性思维”也是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佳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学人:关于讨论批判性思维的书有很多,想请问您审校的《批判性思维》第四版,这本书在这个领域中有哪些特色与特点?

郭佳宏:与其他批判性思维著作相比,这本书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图表,将推演过程、批判性思维的理念等相关理论可视化,并强调应用与实践方法。全书共20章,其中第11章、第16章和第17章以及术语表为新增内容,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批判性思维定义、发展阶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思考者的类型、思维的要素、理智的标准、推理的过程与方法等,以此建立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清晰、系统的认识。

我们鼓励读者成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者,掌握自己拥有的思维武器与工具。此外,这本书增加了“独立思考”板块,同时增加了时事案例,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甄别与判断信息,全面阐释了推理、逻辑在个人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中的应用,帮助读者做好各类决策。

保罗教授的《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和全面的批判性思维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它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际场景,两位作者展示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各种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脱颖而出,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增进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批判性思维 (原书第4版)

作者: [美] 理查德·保罗 / [美] 琳达·埃尔德

译者: 林胜强 / 杜国平,审校:郭佳宏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2024-5

原作名: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

学人:我曾在大学中做过批判性思维的公选课助教,曾经选用过这本书的第三版作为参考书,自身在教学中发现,在提到逻辑、思维还有相关的词汇时,同学们普遍有点畏难情绪,同学们读这本书的 “完读率” 也有点低,想请问郭老师,怎么样打消普通人对逻辑的恐惧感?对于一位普通人来读这本书,您有哪些建议?

郭佳宏:当我们想要让普通人对逻辑产生兴趣时,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他们对这个领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这需要我们以更亲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呈现逻辑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它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案例和实际问题来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逻辑。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购物决策、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问题,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传播等等,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们逐步理解逻辑思维的应用,让学生们能够将逻辑与他们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们可以采用各种轻松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谜题,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逻辑思维的乐趣;或者安排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们在和同伴们的交流中加深对逻辑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逻辑的乐趣,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多多实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参与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学生们会逐渐建立起对逻辑的自信,从而克服对这个领域的恐惧感。

学人:批判性的思考与表达本身,常常会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跟人讲逻辑本身常常被理解为是对于讨论者的挑衅。您作为逻辑学的学者,在应对这个问题方面有何建议?

郭佳宏:第一,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主动与他人分享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并解释逻辑思维不是为了挑衅或者唱衰,而是为了促进理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育他人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以增强对批判性思考的理解和接受。

第二,倡导理性沟通和尊重:在表达批判性思考时,我们应该强调理性、客观、尊重的沟通方式。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言辞和情绪化的表达,而是以事实、逻辑和证据为基础,以理性的态度进行讨论和辩论。

最后,注重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应该选择中立、客观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表达时,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而是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向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通过教育和倡导,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批判性思考和表达,从而促进理性的讨论和交流。

学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译名,现在存在一定的争议,“Critical 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而日语汉字译法“批判的思考”与英语原文名称“critical thinking”都有人认为会令人联想到负面的批评(criticize)。为此,亦有人主张译为“审辨式思维”或直称“慎思明辨”。在以后的翻译介绍中,您认为我们如何处理相关的翻译问题会比较好?

郭佳宏:首先,尊重不同地区的翻译偏好:不同地区可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翻译存在一定差异,尊重不同地区的翻译偏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调查和咨询当地教育机构、专家学者、语言学者等来了解当地的翻译偏好,尽量选择符合当地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翻译方式。如果当地文化对于“批判性思维”这一术语有较大的误解或负面联想,可以考虑采用更具描述性、更接近含义的翻译方式。例如,“明辨性思维”、“严谨的思考”、“审辨式思维”等,都能更清晰地表达出批判性思维的意思。

其次,保留原文或直译翻译:在一些情况下,保留原文或直译翻译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保留原文的含义和语境,避免意思的偏差和误解。例如,“Critical thinking”可以直接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并在适当的时候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最后,教育和解释术语含义:无论选择何种翻译方式,都需要配合适当的教育和解释,让读者、听众了解术语的真实含义和应用。可以通过举例、解释、讨论等方式,帮助人们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避免误解和负面联想。

处理批判性思维的翻译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并且注重教育和解释,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不盲目相信一切信息,坚持理性的标准

学人:我注意到第四版的《批判性思维》增加了关于媒介和互联网技术的篇幅权重,想请问您作为新版的审校和逻辑学学者,在这个新的信息环境对“批判性思维”意义的扩充有什么新的感想呢?

郭佳宏: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快速传播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这对于批判性思维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并非万能的信息宝库,它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总是具有真实的价值和可信度。正如回答中所指出的,互联网上的信息质量取决于创造这些信息的人的思维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保持警惕,不盲目相信一切信息,而是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互联网上的信息,而是需要主动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和分析这些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信息中辨别真伪、论证观点、评估价值。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中需要,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观点,即要成为一个熟练的批判性思考者,我们需要培养理智的责任感、诚实和自主性。这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质疑权威,坚持理性的标准,不被情绪或偏见所左右,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对待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信息海洋中游刃有余,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成为真正独立思考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人:本书的第11章是第四版新增的,其中的“一般性原则”可谓是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学术与公共论辩史文本锤炼出的一套简易工具包。您觉得,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郭佳宏:这套“一般性原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工具包,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论辩。在如此繁杂的学术与公共论辩史文本中,这些原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考路径,让他们能够更快地理清论证的脉络,找出关键的论点和证据,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理性的判断。

“一般性原则”的出现在于强调在论证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前提和结论之外,还需要关注其他推理要素。在传统哲学范畴中,论证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证是指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证明,来支持或证明某个命题或结论的过程。在日常话语中,批判性思维在论证推理的优化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总结出一套论证的一般准则,在论证过程中,除了关注前提(假设和信息)和结论(推论)这些传统论证理论的核心要素,还应重视其他推理的要素:目标、问题、看问题的角度、概念和蕴含等,重视理智的标准:深度、广度和公正性等。但在遵循这些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理智的自主,将批判性思考的原则贯穿于自身的思考过程。

学人:书中绪论在分析、评价和改进思维之外,新版补充了批判性思维定义的内容。其中尤其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和具体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权威的关系(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批判性思维有赖于前人知识成果的汲养,也需要在不同领域之间交叉牵引——虽然批判性思维终究并不盲从权威,但补充定义厘清了其中更深刻的关系。近几年,在关于某些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有些人表现出了对知识本身的不信任,并被冠以“批判性思维”之名,请问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中对此有什么体会?

郭佳宏:批判性思维在不同知识领域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罗和琳达教授这本2024年全新版本的《批判性思维》,不仅着眼于分析、评价和改进思维,还着重探讨了批判性思维与具体知识领域以及知识权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建立在前人知识成果的基础上,这些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框架和工具。但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盲从权威,而是要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交叉引用,从中汲取启发和灵感,以促进思考的深入和全面。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热词,各种对知识的不信任之言都喜欢冠以“批判性思维”之名,但却忽略了批判性思维的真正含义。在我的教学和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有些学生可能会对专家和权威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将自己的怀疑标榜为批判性思维。然而,我认为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挑战权威,而是理智地思考和质疑。它需要我们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和分析,而不是凭空猜测或情绪驱动。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明白批判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方法,一种促进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因此,我认为在面对当前对知识不信任的挑战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和普及批判性思维的真正含义,让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如何避免课堂成为宣教之所?

学人:近年,由于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在“学习”和“教育”领域中的许多惯习正在悄然改变。但,我国许多教育者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自我提升之素质,本书16和17章就探讨了,作为教育者如何思考学科理想和教育本身的角色。结合您自身的工作经验,您认为在教育阶段建立“师者的自我批判”的意义是什么?

郭佳宏: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不仅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果我们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就很容易被淘汰,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审视,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其次,建立“师者的自我批判”还可以促进教育者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自我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克服这些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这种持续的自我提升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有助于我们在教育领域中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建立“师者的自我批判”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展示出对教学过程的批判性思考和反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Shutterstock

学人:作者于14章提出了一个横亘百年的问题,也就是“甄别宣教与偏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很早就期待教师可以严格在教学中区别“事实”和“观点”,并避免课堂作为一个宣教之所。但诚如本章讨论的,现今的信息环境对于合格甄别者的素质门槛已经日益提升,甚至对大部分教育者能否迈过这一门槛,现实有些令人“绝望”。对于这个时代教育者,您有什么建议呢?

郭佳宏:面对智能时代所呈现的巨量信息环境,教育者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甄别能力,以保证教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观点、深入剖析问题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的挑战,也可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教育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面对各种信息,教育者需要具备辨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以及分辨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者可以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对各种信息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以确保自己在教学中不会被误导或误导学生。

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搜索、信息评估、信息处理和信息分享等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总的来说,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甄别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确保教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事实

学人:在一些传统观点中,理性是不能容纳道德情感的。而本书特意讨论了思考者的公正、勇气和道德伦理(尤其是第1章和第13章),请问作为普遍而言的“非理性因素”,它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有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郭佳宏:思考者的公正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一。公正意味着平等地考虑所有相关观点,不受个人偏见或情感的影响。在批判性思维中,公正的态度可以帮助思考者更客观地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评估各种观点和证据,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公正的心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遵循理智的标准,从而确保我们的思考过程是客观和准确的。

思考者的勇气在于敢于挑战常规和传统观念。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勇气可以帮助我们敢于怀疑和质疑现有的观点和信念,不盲从于主流或权威的意见,而是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批判性思维需要勇气去接受挑战,去寻找真相,即使这可能会与大众的观点相悖,但也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性判断。

道德伦理在批判性思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合理的道德伦理原则来解决问题,确保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符合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还能够引导我们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保持正直和诚实,确保我们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的。

因此,公正、勇气和道德伦理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确保思考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做出准确、客观和道德的判断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公正、勇敢和正直的思考者所必需的美德。

学人:本书的第15章讨论了“诡辩”和“操纵”的谬误与话术,在条陈定义之外,又列举了大量真实的、公共政治中的演说案例。这是否从反面说明了,实现社会正义之必要,亦在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您可以具体谈谈么?

郭佳宏:第15章的讨论揭示了诡辩与操纵在公共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提供了应对这些谬误的工具和策略。了解这些谬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抵制操纵者的影响,也有助于我们在个人思维中保持清晰和客观,维护公平正义。

首先,保罗教授和琳达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操纵者是如何利用谬误和话术来获取影响力、权力和好处的。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政治人物或公共人物是如何运用诡辩和操纵技巧来误导公众,扭曲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帮助我们识别并抵制这些谬误的影响,从而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利益。

了解诡辩与操纵的谬误和话术也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持清醒和警惕。无论是在与他人交流还是在接受媒体信息时,我们都可能会受到操纵者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辨别信息的真伪和背后的动机。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的谬误和操纵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不良影响,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做出明智的选择。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支撑。在面对谬误和操纵时,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事实真相,做出公正的判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因此,通过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正确的反思,可以带来智慧,而不是内耗

学人:本书提到,人有自发地被非理性因素驱动的倾向,但也有自我反思的潜能。但时下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已经将“反思”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内耗,崇拜所谓的“钝感力”,似乎不思考,就能免于非理性的折磨。对此,您怎么理解可以带来智慧和行动力,而非自我震荡的反思呢?

郭佳宏:无论什么时代,一些年轻人都可能会将“反思”视为一种负担,甚至觉得只有追求“钝感力”才能免受非理性的折磨。然而,我认为正确的反思方式不仅可以带来智慧和行动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反思是一种哲学概念,它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这意味着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的反思方法不是对自己的苛责和批判,而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表现,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潜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确的反思可以带来智慧和行动力。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选择。同时,通过反思,我们也可以培养出行动力,即通过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来实现目标和理想。这种行动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正确的反思方式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它可以带来智慧和行动力,而不是自我震荡和内耗。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学人:保罗的批判性思维模型在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中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存在特定领域需要额外考虑或强调的理智标准或理智德性?

郭佳宏: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在各种文化和学科背景中都是适用的。这些基本要素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普遍适用的思维工具。

然而,随着文化和学科的不同,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可能会呈现出一些变化。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逻辑和推理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某些传统可能更注重情感和经验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模型可能需要更加灵活地适应当地文化的特点,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特定的理智标准或理智钝性。例如,在科学领域中,对于证据的严谨性和实证性可能更为重要,而在艺术领域中,创造性和情感因素可能更受重视。因此,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可能需要强调或考虑不同的理智标准,以确保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应用。

保罗的批判性思维模型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思维框架,适用于各种文化和学科背景下的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适应,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走进高加索(8.1-11)|免签!世遗与美酒,雪山与教堂,共赴清凉一夏

壮游亚欧大陆(7.23-8.1)!暑期必冲的旅行来了!

和名侦探一起,深度探索日本(8.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