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委会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大幅加征关税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更多细节也被披露了出来。据观察者网报道,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秘书长孙晓红透露,这次欧委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调查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尤其是欧委会以反补贴调查为由,要求中企交出电池配方,这可是企业的核心机密,是确保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足以见得,欧洲部分政客这次又露出了强盗本性,既然技术创新跟不上,干脆就靠明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欧委会这次调查至少还有3个不合理之处。首先,欧委会去年10月份发起调查,是冯德莱恩等欧盟高层的政治决定,没有产业界向欧盟反映中企对他们形成了“重大威胁”,完全是个别欧洲政客的主观臆断,所以这次调查,在程序上存在巨大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这次抽样调查时,欧委会点名要求上汽、吉利和比亚迪三家中企配合调查。但事实上,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中,并不只有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还有诸如特斯拉、宝马等西方企业。由此可见,这次加征关税,政治因素才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在调查期间,欧盟所采用的数据,不仅有企业提供的,还有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而这部分数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无从考究。另外,调查期间欧委会根本没有理会相关企业以及中方的关切,毫无交流之意。由此可见,所谓的反补贴调查,就是走个流程,无论客观事实如何,欧盟最终都会对中企加征关税,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欧盟的一意孤行,中方的反制已经就绪。截至目前为止,中方已经有多套反制方案摆在桌面。结合各方的报道来看,现在欧盟乳制品、猪肉、白兰地以及大排量汽车,都已经在“菜单”上了,如果欧盟在7月4日前不撤销针对中国的临时关税政策,中方的反制铁拳必将落下,而到时候欧盟将承受数倍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大排量进口汽车为例,每年欧洲出口到中国的大排量乘用车总额为180亿美元,远超去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电动汽车的总额。有分析认为,中方可能会将大排量汽车的进口关税提至25%,既可以打疼欧盟,也符合世贸规则。目前产业界已经提出调查申请,我国也可以依照前不久通过的《关税法》依法反制,简化反制流程。所以对欧盟乳制品、大排量汽车等产品出重拳,在技术上没有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方对欧盟汽车出手,欧洲的宝马、大众等汽车品牌,将遭受双重打击。因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也将直接冲击宝马等品牌,因为这些企业近些年来一直在中国投资设厂,一方面是为了开拓在华市场,另一方面是借中国完善的产供链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将造好的车再卖回欧洲。但现在,不仅在华市场将受损,而且欧洲市场也会遭到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欧委会的决定,可谓损人不利己。近期欧盟已经透出风声,希望在临时性关税正式落地前,和中方好好谈谈。这足以说明,欧盟心中没底,担心中方的反制会太猛烈,导致欧盟实际需要承受的代价超出预期。相信随着中方反制的推进,欧盟会放出更多谈判的风声。在最终谈判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准备充足的反制方案,并做好完全摊牌的最坏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