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饲养了兔子和小鸡。小兔的名字分别叫:欢欢和乐乐,聪聪和明明。但小兔、小鸡的屋子还没有想好名字,请老师们给我们出出主意。”……近日,在重庆市潼南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推进会上,飞跃小学“园田居”劳动教育基地的小讲解员们自信讲解,赢得观摩教师们的阵阵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间劳动课。学校供图

飞跃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该校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成占地面积近20亩的校内种养殖综合实践基地,规划“自由种植”“对比种植”“科探种植”“快乐养殖”等劳动区域,同时搭建“园田居”基地课堂,将教室搬到田间地头。

近年来,潼南区不断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增加劳动教育经费总量,每年递增400万专项经费,加快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实践场所建设。为推进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2023年定向资助84所学校,总金额1139万元,近20%用于助力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发展。

目前,潼南已建成“香水百合”“太安农庄”“桂林蔬菜种植”“双江红色研学”等大型社会实践基地;飞跃小学、柏梓小学、潼南小学、琼江小学、崇龛学校等10余所中小学,已建成占地面积超过10亩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

“我们深度实施责任落实一体化、梯段课程一体化、评价模式一体化、学科融合一体化、协同育人一体化、展示交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等‘七个一体化’措施,联合打造一批劳动实践基地,培育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促进区域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潼南区教委副主任杨权武介绍。

“小学语文老师和中学音乐老师同台上课,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古诗词与音律结合,再加上劳动体验,孩子们应该更能理解诗句中的意境。”……田间地头的劳动课堂,成为每次劳动教育展示活动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潼南区依托“新课标”,探索劳动教育改革“升级版”,在开足开好劳动“必修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融合课”,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构建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察植物。学校供图

“区域劳动教育一体化,就是要整合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教育教科研体系,优化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潼南教委基教科科长卓龙介绍,两年前,潼南区成立了“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和“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遴选出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及实践活动,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潼南区对照重庆市教委印发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清单”,研发适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课程的关键作用,深度孵化有品牌效应的特色项目。

潼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蒋俊表示,下一步,潼南区将系统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现全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中小学总覆盖率100%(幼儿园80%),使劳动特色学校大量涌现、特色项目不断孵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周智)

作者:杨国良 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