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系统记述了中国历史演进过程,政权更替,文化融合,经济发展。司马迁特别措意经济发展的内容,撰成《货殖列传》。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山川地貌、风俗人情都有详细描述,尤其关注了各地商人群体。古人如何尊重商业道德,如何认识经济规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日前做客上图讲座,逐一给予解答,讲述中国人千年的经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直白地说,就是在天旱的时候,要为下雨的时候做准备,造足够的船;在发水的时候,要为天旱的时候做准备,预备之后所需的车子修。这道出了千古以来商业哲学的精髓: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当下,要为未来做准备。

再比如,顺应市场规律,洞察供求关系。当物价高的时候,表明求大于供,则人们会增加生产,而且还会寻找便宜的供货商,形成异地交易,从而增加供应量,推动各地开发。相反,物价太低会抑制生产。因此,物价贵的时候不要囤积居奇,而应尽快出手,转买便宜的货物。魏国商人白圭善于观察市场行情变化,丰收年收购粮食,出售丝和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他总是在价低时购进,价高时抛售,而且善于用自然规律预判年景,决定进货与库存的量,不断加以调节。总结他成功的经验便是 "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亦即比别人看远一步,总能抢得先机。还有要善于因地制宜。姜太公开发盐卤之地齐国的成功事例,是一证。

"《货殖列传》包含了丰富内容,它告诉我们:商业的本质,不是坑蒙拐骗,短期只顾眼前利益是走不远的;商业的本质还是对市场前瞻性的预判,考验脑力,并按照市场自身规律去做。"韩昇说。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图:上图讲座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