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则判决引发众多关注。

事情说来不复杂。

起因是王女士所在的公司,在工作区域安装了多个摄像头,其中一个正好位于王女士工位的上方。

王女士担心,摄像头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并且摄像头的位置易于走光,于是就用两把伞遮挡住摄像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办公室打伞,显得十分怪异。

公司人事经理两次找王女士沟通,希望她能改变自己的举止,并且两次两次向她发送《警告信》,告诫她这样严重违反公司纪律,王女士不为所动,坚持打伞上班18天,公司忍无可忍,以严重违纪为由将她开除。

随后王女士要求公司赔偿33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闻一经爆出,很多网友炸锅了:公司侵犯我的隐私,我没权利保护自己了?劳动法形同虚设吗?

同为打工人,大家纷纷为王女士喊冤:“如果不想拍员工隐私,为什么不把摄像头换个位置?”

“为什么公司内部有多个高清摄像头?

牛马不是人啊?”

“一般监控应该要尽量避开员工工位。”

这些是热评前三的评论,还有更多站队王女士的评论。

大部分人一致的意见是:上个班而已,又不是跟公司签了卖身契,怎么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了?

就算一天到晚勤恳工作,不摸鱼,时刻被“看押”的感觉也很差劲吧。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攻势下,大家义愤填膺,纷纷支持王女士维权,这不仅关系到王女士的工作,更关乎到无数打工人的尊严。

要是任由公司开除忍气吞声,今后谁还来保护打工人?

然而法院的判决让人意想不到,一审、二审、高院再审,法院均裁定公司解除合同合法合理,王女士的赔偿请求被驳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院也在袒护公司?

资本战胜了牛马?

各种言论纷至沓来,但仔细看法院的民事裁定书,其实很多东西都被遗漏了。

首先,王女士所在的公司是金融公司,法律规定,金融、证券等营业场所必须安装摄像头,且装在多人工作的公共场所,属于用人单位行使监管权,并无不妥。

再来说说对着工位合不合理。

据透露,王女士作为公司管理层之一,还待在手握实权的信贷部门,终日就是跟钱打交道。

这个部门因为太敏感,自然会引起公司格外重视。

万一背着公司搞点什么小动作呢?

在判决中,公司的理由也很合理:“用两把雨伞将工位全部遮挡,导致公司无法掌握是在工作还是玩手机,抑或从事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而且摄像头在墙角,穿着正常工装,也不会有走光的风险。

总而言之,放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公司对王女士的处理没有问题。

但是为什么这个案子的讨论两极分化?

因为一开始披露的事实,是不完整的,或者说,部分真相被隐藏了。

部分网友为自己心目中的“正义”摇旗呐喊,对“加害者”口诛笔伐,将这个新闻的热度送上一个新的高度,在真相曝光时才发现,他们又被当枪使了。

2、

这种现象其实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网红“猫一杯”法国捡小学生作业;陈露霍尊事件;阿里王某文性侵事件;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

每隔一段时间,就掀起一场舆论高潮但大众永远掉进同一个坑里:

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义愤填膺,永远不长记性。

有人说,那是网上的信息骗人吗?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能相信谁?

其实,你看到的还是真相,但只是一部分。

你站的立场、角度,描述事件的方式不同,都可能得到多个“真相”。

《后真相时代》将真相分为四种:

主观真相。

片面真相。

人造真相。

未知真相。

在不知事件全貌的时候,任何发言都可能有失偏颇,任何站队都带着主观臆断。

所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相在抵达一个人的时候就被终结了。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当我们明白一个事件不止一个“真相”时,面对任何热点事件,都要冷静思索它究竟属于哪一类“真相”。

先来说说什么叫主观真相。

苏格拉底有次在上课时掏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仔细嗅闻空气中的气味。

有几个同学说:“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

其他同学互相对视,没有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从学生丛中走过,要求学生务必仔细嗅闻气味,

随后他问:“大家都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同学们都回答“闻到了”。

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明明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但出于天然对老师的信任,出于从众心理,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实际上,真正的真相可能相距甚远。

赫克托·麦克唐纳就说过:要弄清楚事物的真实面貌,不被他人的引导所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这个十分经典的反转事件吗?

哈尔滨男子在洗车摊烧伤身亡。

因为与死者发生争执的摊主叫“大河子”。

与当地代号“大和子”的涉黑势力同名,

当时无数言论都坚信:这是一起老实人被恶势力残害的故事。

有人疾呼“还有没有王法”,有人攻击执法部门包庇黑势力,迫害良民。

一时间,普通网民愤怒又恐惧,代入自己,是不是也死路一条?相关话题破10亿。

结果呢?警方通过采访多名证人、调取多个监控,还原事情的真相。

1.死者父亲占道经营,被处罚。

2.死者一家怀疑同行报复,上门争论。

3.死者买的汽油、点火,并烧伤对方妻子。

4.死者母亲教他诬陷对方,妹妹开展网暴。

舆论引导者利用大众对恶势力的反感,捏造了一场苦情戏,而无数不知情的普通人,带着各种主观偏见展开一场网暴,成为操纵者手中的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过几组很经典的图片,第一组是大屏幕上,后者在追杀前者,但在摄影机里呈现出来的,却是前者拿着刀谋杀后者。

第二组图片是给战俘喂水,镜头往左偏,就是拿枪指着战俘;镜头往右偏,就是单纯地喂水。

看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论就不一样。

第三组图片是威廉王子当着民众竖中指,可正面看,是他正向大众宣布将迎来第三个孩子。

眼见不一定为实,你看到的,或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正如奔驰加塞怒砸奇瑞事件,奇瑞车主拍摄的视频和事情的真相,奔驰司机怒骂是真,一拳头砸奇瑞车也是真。

但她没拍出来的部分是,并线行驶时,奇瑞车也有问题,开车的并非网传的网红奶奶,而是一位男士。

这就是片面真相。

理查德·伯顿说:“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片是完整的真相”。

实际上,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的,不过就像盲人摸象一般不知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说说人造真相。

2013年,英国一慈善机构发表一篇文章:“八万儿童在这个圣诞节无家可归”。这个标题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让无数人为孩子们的处境担忧。

实际上,文章定义的“无家可归”,并不是“露宿街头”,也不是失去父母,而是“没有家庭自有住房”。

这就是由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

广州“哮喘血衣事件”就是如此。

女童妈妈表示孩子哮喘,但老师依然体罚、受贿、甚至偷袭家长,血淋淋的校服刺痛每一个人的心。

上百万人为她伸张正义,甚至花钱为她维持热度,只为让无良老师受到惩罚。

然后呢?这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她人为捏造一个“事实”,无数不明真相的人沦为她的棋子,让当事老师社死、工作受到影响。

后真相时代,人为真相比比皆是,他们空口捏造的东西,却有毁灭一个人的力量。

3、

在明白这一点后,面对任何热点事件,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习惯:不要先入为主。

还记得朱军事件吗?大众天然认为,朱军更有话语权,一个女性怎么可能用自己的清白开玩笑?

朱军势必用自己的权威压迫了女方。

整整几年的唾骂,羞辱,将一个名主持人变成过街老鼠。

北大教授胡泳说过一个概念——回声室效应,

一旦你相信一种观点,你就会寻找相似的评论、证据,并将其当作真相,这在不知不觉中窄化了你的眼界和理解,甚至走向偏执化。

而这时,你所得到的真相,已经不是原本的真相,而是你愿意相信的东西。

跳出了先入为主的框架后,就要多做信息搜索。

《潜夫论·明暗》里有句话说得很好:

“故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听偏信,都可能背离事实。

只有站在中立的角度,你才能得到最不偏不倚的答案。

最后一点,少做道德批判,多做事实判断。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而只讲事实,不带情绪批判,将是接近真相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很难分得清真和假,

无数观点、理论都在碰撞,我们能做的,唯有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

不被流言蛊惑,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