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是否有听过钓鱼圈里的一句至理名言:“长得怪,判得快,长得丑,判的久。”这句话可不是浑说,常在河边走,钓鱼人经常能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挂在钩子上的从装满不明物体的黑色塑料袋、钱包、香烟到木头桩子,收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运气好没碰到过,上来的都是鱼,那也要万分小心,避免因为不认识给自己添了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认识的统统放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鱼长的迥异于常鱼,或许身上就有个珍稀保护的名头,因为比较稀少,所以见过的人也少,在民间有个通用的名字叫做“怪鱼”,比如这种长着白胡子的鲶鱼,不小心钓上来,一条就能把人直接送进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11月,有一位广东钓友就遭遇了这样的“惊魂一刻”,当时他照常在珠江边找了个钓位,结果钓上一条长着白胡子的鲶鱼,当时男子还拍照留作纪念,觉得钓到了稀有的鲶鱼异化种,可是后面怎么想怎么感觉有问题,男子又赶紧把鱼护中的“鲶鱼”拿出来仔细核对,通过网上查找到的信息核实竟然是芝麻剑鱼,他赶紧把鱼重新放回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场的其他钓友也没见过芝麻剑鱼,对他放生的行为还表示疑惑,男子这才告诉大家刚才的“鲶鱼”可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如果真的带走,无论是无害化处理还是借此牟利,都会触犯国家法律,可能很多朋友会产生疑问,至于吗?不过是一条鱼,事实上,芝麻剑鱼远比各位想象的更加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斑鳠,世居珠江,是当地四大名鱼之一,因身上分布着很多斑点,且身形细长形似剑鳍锋利得名“芝麻剑鱼”,素有淡水之王的雅称,身体表面无鳞片,背部和胸部的鳍棘、外包皮膜中藏有毒腺,被刺中有中毒反应,伤口有滚烫和跳动感,严重者会导致大面积水肿等症状,甚至引发休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危险,但芝麻剑鱼实在美味,肉质鲜嫩滋味爽滑,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曾被大肆捕捞几近灭绝,最后不得不出台相关法律措施进行保护,这才没有将其赶尽杀绝,不过很多人钓到芝麻剑鱼确实会有分辨不出来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珠江流域中,还有一种鱼和其生的十分相似,那就是叉尾鮰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外观判断很难区分两种鱼,叉尾鮰鱼和芝麻剑鱼都是浑身无鳞,昼伏夜出,身体上有很多斑点,而且嘴巴、头部、鱼鳍、尾巴等等地方都很相似,两种鱼在幼苗时期更是难以区分,而且一出水胡须都是白色的,不过,仔细观察还是有办法可以分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芝麻剑鱼标志性的白胡子,虽然两种鱼刚出水都是白的,但叉尾鮰鱼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变黑,而芝麻剑鱼不会有任何变化,比如隐藏着毒腺的鱼鳍,相较于芝麻剑鱼成片的臀部鱼鳍,叉尾鮰鱼的臀鳍就显得又短又小,再或者是身上的斑点,芝麻剑鱼的斑点密密麻麻,而叉尾鮰鱼身上的斑点也少了很多,这些都是可以区分的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笔者还是建议各位,如果实在分不清楚,就索性都放生,虽然叉尾鮰鱼是外来物种,但与其错杀,不如放过,毕竟以上说的区别是需要同时看到两种鱼才会有直观印象,如果不小心误判,可就真的要“牢底坐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钓友,你们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又是如何分辨这两种鱼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