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及时接收通知

信息来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雅安生活微信号:(yaanzaixian)编辑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第8天时的绿尾虹雉幼雏

将调配有蔬菜、配方饲料、营养品的盘子放进育雏笼,两只比雏鸡稍大的小家伙扑腾着翅膀上前啄食,不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工作人员在一旁静静观察,记录下它们出生后第15天的成长情况,同时写下时间:2024年6月13日上午9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全球首次!“鸟中大熊猫”在四川雅安人工繁育出子四代

这一幕,出现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片区的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全球首个和目前唯一专门研究绿尾虹雉的鸟类保护研究机构,今年4月30日至5月30日,3对子三代绿尾虹雉产下的13枚蛋(受精蛋11枚),在这里孵化出了9只雏鸟,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创纪录的85%和82%。据此,该中心刷新了国内人工繁育绿尾虹雉历史记录,并在全球首次人工繁育出绿尾虹雉子四代。

绿尾虹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尾虹雉是我国特有高山珍稀雉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先后被列入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级别、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绿尾虹雉被国家列为36种需抢救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成为我国重点开展人工驯养繁育的鸟类之一。目前,绿尾虹雉野外现存数量仅有约6000只至10000只。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3年开始人工饲养绿尾虹雉,并在2017年经省林业厅批准设立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攻坚绿尾虹雉人工繁育“三难三低”即绿尾虹雉自然交配难、孵化成功难、疾病防控难、产卵受精率低、育雏成活率低、疾病治愈率低等6大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蜂桶寨保护区以往人工繁育绿尾虹雉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50%。”看着张开翅膀跃跃欲飞的小家伙们,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陈黎透露,国内外多家相关机构也曾尝试过绿尾虹雉人工繁育,但都难以实现种群自我维持。“蜂桶寨保护区早在1995年就通过饲养野外救助的个体,人工繁育出绿尾虹雉子一代。”

相比前三代,此次子四代的更高水准繁育意义重大。“意味着绿尾虹雉人工繁育技术的更加成熟。”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姚伟东认为,将有益于绿尾虹雉种群的稳步壮大,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截至目前,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现存绿尾虹雉27只,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绿尾虹雉人工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