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我也是尊敬的特斯拉车主,但我觉得我们小米SU7对比特斯拉,最好的地方就在于防晒。”

5月18日的那场小米汽车自驾直播里,千亿身家的“雷布斯”用这样一个玩笑式的口吻,表达了对SU7产品力的认可。

即便是他本人或许也没想到,在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完SU7的动力、续航和驾驶质感后,防晒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成为了助推SU7大卖的关键。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选择SU7的女性车主都表示,这款产品在防晒环节的表现,成为了吸引自己下单的关键。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事实上,伴随着消费认知的进步和健康理念的传播,当前阶段,“防晒”正在日益成为“全民级”的需求。

6月10日,央视新闻关于端午户外假期经济的报道就指出,随着气温升高,消费者对防晒衣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不断上升。这一过程中,款式时尚、凉感、速干、排汗等功能,也在日益成为消费者选购的新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热的市场表现背后,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线下探访来看,防晒衣行业乱象丛生、焦虑遍地的现象,也不容忽视。面对欧美大牌的“标准缺位”,深知“中国品牌更懂中国防晒需求”的蕉下,选择在今年4月,率先公布防晒衣六维标准。

时隔一个多月后,上述标准,不仅落地产品层面,为消费者带来了看得见的全方位守护,更是一改防晒服行业的“参数焦虑”,用可量化标准和综合体验纠偏防晒焦虑,重塑防晒衣品类“核心竞争力”,助力市场向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

今天,在蕉下六维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品牌正在从过往的“营销话术”和“单极防晒”中走出来,以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为价值核心,推动防晒衣行业不断向大众化、全民化、多场景化需求转变。

1、综合体验,才是防晒衣的核心竞争力

防晒衣其实并不是个新物种,它的雏形来自欧美户外的“皮肤衣”,最早在2007年,初代防晒衣就已经诞生。

过去,防晒衣为什么没能和羽绒服一样,成为全民级的服饰单品?

原因在于,行业大部分人对防晒衣的核心竞争力出现了“理解偏差”,将防晒衣当作雨伞、雨衣一样的应急工具去研发、去推广,专注于防晒单一维度,而不是日常的综合功能性着装。

相比于后者,应急工具关注的是单一的“应急能力”,雨衣重要的是能挡雨,厚点重点没关系,毕竟平时也没有人穿。

类似的思路引导,带来的结果首先是,很多防晒衣“防晒指标没输过,用户体验没赢过”。

因为防晒衣本质上不是“极致”的艺术,而是“集成”的产品。追求单一防晒参数并不能提升综合体验,只会让大众消费者对这个品类感到失望。

同一产品的许多项参数之间,可能是互斥的。例如透气指标,就和克重,甚至和防晒系数指标存在一定的矛盾,通常来说,一件衣服越厚越不透气,防晒效果就会越好。

类似的卷参数现象,同样也曾经发生在智能手机行业中,从结果来看,充电器功率、屏幕亮度、镜头像素这些“参数战”的背后,用户其实并不买账。反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平衡各项功能,才能为用户带来良好使用体验。

同样的,防晒衣的科学性和体验感,也不是体现在一两项参数的高低上,毕竟,披一块纸板、穿件长袖T恤也能防晒。

对防晒衣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偏差”带来的第二重结果是,很多消费者陷入了“防晒焦虑”陷阱。选防晒衣,只看UPF,不看其它。

其实一方面,用户的日常使用,根本不需要极限的UPF参数指标。根据国标,UPF的值超过50时,意味着该值已经达到最高点。此时,这种针织面料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日常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就和家用电脑,不用追求顶配显卡,不用对标超级计算机,是一个道理。

另一方面,参数有所谓的“边际效益”,例如,UPF从0提升到50,对于用户来说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这意味着紫外线透过率从100%下降至2%。但从50提升到100甚至1000,带来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反观整个消费行业,要想成为全民级的单品,关键的点就在于,能否满足日常多元场景的使用需要,能否为大多数用户带来综合的体验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是举手机的例子,如果乔布斯对手机的理解也停留在“打电话”上,那么智能手机的命运,或许也会和大哥大、传呼机一样,绝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反过来说,乔布斯推出iPhone4之所以能震惊世界,也正是源于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将手机从小众的“通讯工具”,转化为了大众消费者日常使用的智能终端,不去强化“信号满格”的焦虑,而是通过搭载多元APP,为用户的沟通需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某种意义上说,蕉下的防晒衣六维标准,也正是一场对防晒衣的“重新定义”:通过公布紫外线阻隔率、耐洗度、UPF数值、凉感系数 、透气率、克重六个维度和相关参数,蕉下将防晒衣从小众维度的“应急工具”,转向大众层面的“日常产品”,为用户提供大众化、日常化、多场景化的穿着体验和防晒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引发防晒焦虑的“紫外线阻隔率、UPF数值”,不再是衡量防晒衣品质的唯一指标。全面均衡的好体验,也从蕉下过往内部的产品要求,转变为了防晒衣行业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和长期竞争力。

2、不卷防晒卷体验,蕉下凭什么?

在这基础上,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什么给防晒衣制定首个数值标准,敢于‘不卷防晒卷体验’的,会是蕉下?”

在消费品行业,提出标准,本就是专属于行业“引领者”的一项“特权”。

现如今,我们在消费科技行业所熟知的许多标准,都来自于行业引领者的推动——5G网络的通信标准离不开华为,厨房洗碗机的标准制定得益于方太,无线音频技术规范的参与制定者有森海塞尔和歌尔,平嵌冰箱标准的推动者是海尔,曲面显示器标准的参与者是TCL……

上述现象的背后并不是偶然,看似简单的标准倡议背后,彰显的是品牌对市场趋势的理解,和自身的硬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蕉下率先公布防晒衣六维标准和参数,显得水到渠成。

综合来看,这六维标准不仅囊括了消费者对“防晒”的需求,也包含对防晒衣长期穿着综合体验的关注。

而对于蕉下来说,其深耕防晒11年,所积聚的品牌内功,无疑是支撑上述标准的关键所在。

从感性层面来说,蕉下可能是最懂中国人防晒需求的品牌。近日,“欧美大牌防晒服被国产品牌碾压”上榜抖音热搜,就是对蕉下用户感知力的最好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亿邦动力分析的电商数据显示,蕉下在抖音和天猫的户外品牌榜单中,均排名第一,从细分品类来看,在硬防晒领域,蕉下依旧蝉联第一。无独有偶,业内媒体在综合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表现后也指出,蕉下防晒衣认知度排名第一,且显著高于后续品牌。

从诞生起,这一品牌就洞察到,防晒是中国人春夏户外生活的首要需求,而在全民防晒的浪潮中,相较于欧美用户热衷的防晒霜产品,中国消费者更青睐于“硬防晒”。今天,无论是防晒伞、防晒衣、折叠墨镜、防晒面罩这一类热销的硬防晒产品,还是围绕防晒产品相关的种种标准,都是蕉下长期关注和深耕的领域。一直以来,蕉下都在不断努力,为行业探索一条属于中国消费者的“防晒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理性层面来看,蕉下提出防晒衣六维标准,在一件看似简单的外衣中集成和平衡更多元的体感需求,是长期科技实力引领的结果。

蕉下黑胶科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在2013年小黑伞诞生之初,蕉下就依靠AntiTec九维防护科技中的日晒防护、炎热防护、防水防污等,研发出了“防晒、凉感且耐用”的蕉下黑胶科技1.0。

在实际运用中,再在发现初代黑胶易有折痕、用久粘黏、淋雨脱皮等问题后,蕉下又从用户体验出发,携手产业链伙伴不断迭代黑胶科技,创新出了运用在防晒帽及防晒衣帽檐上的哑光黑胶2.0、100%全遮光的丝绒黑胶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比传统的防晒银胶, 从防晒效果到耐用性,蕉下黑胶科技都有着显著的升级,不断升级迭代的技术,不仅让蕉下的黑胶科技获得了用户的喜爱,也让其赢得了硬防晒行业的认可。

这基础上,今年,蕉下还更进一步,杀进了黑胶科技的“无人区”。历经275天产品研发耗时,100+项专业测试,蕉下突破了传统黑胶的材质限制,推出了可以贴身穿着的纱态黑胶(黑胶科技4.0),并应用在暴晒线防晒衣、防晒面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首过往,服饰行业,头部品牌与尖端科技之间相互成就、不断迭代的案例并不是少数,始祖鸟和Gore-tex面料厂商戈尔公司的故事,就曾为人们所熟知。

如今,得益于在黑胶科技上的不断突破,和让伞布更防晒的L.R.C涂层,增加紫外线反射面的云朵型纤维等一系列技术研发成果的不断落地,这部属于领先品牌的长篇故事合集之中,已然镌刻了蕉下的名字。

可以说,一直以来,蕉下都是防晒领域超前的“技术专家”和“头部品牌”。

3、当下的中国,为什么需要更多“蕉下”?

从行业角度来说,蕉下此番提出标准、引领行业的举动,也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和意义。

作为年轻的本土户外品牌,蕉下在标准层面的“率先公开,共同呼吁”,不但打赢了自己在防晒衣品类的“立身之战”,也助力了中国户外行业、消费行业的长期发展。

防晒衣作为中国户外最具代表性的大单品,需要的不是流言遍地,良莠不齐的市场生态。“闭门造车”短期来看是蕉下的“单赢”,但长期来看,却是行业和品牌的“双输”,唯有以开放格局团结“良币”,才能为行业正本清源,在“共赢”氛围中实现长期增长。

当前阶段,蕉下公开标准的举动已经带来了一系列良好的“连锁反应”,电商平台上,接近80%的品牌在详情页公布了自己防晒衣的多维标准及具体参数。昔日拼单极防晒、秀黑科技的乱象,已经日渐稀少。

这基础上,正如业内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消费者对防晒衣的选择也不再仅仅只专注于防晒性能,而是兼顾了穿着体验、便携性和多功能性。伴随着六维标准的不断传播,用户对防晒衣的各项指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消费者在一件防晒衣上所寄托的期待,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而这些期待也在不断倒逼防晒服行业不断带来新的设计和技术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出行业之外,蕉下的努力,同样也与本土消费品牌“技术普惠”、“反技术霸权”的浪潮,有着深度的价值契合。

以耳机产品为例,过去消费者只能在诸如BOSE、JBL、森海塞尔这样的欧美品牌和华强北白牌之间做选择;但随着本土年轻消费电子品牌,比如小米、韶音、倍思的崛起,用户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享受到和国外耳机主流产品类似的品质。

户外行业也是如此,以蕉下为代表的本土户外“新势力”的崛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欧美户外品牌一家独大,垄断从技术到文化,从产品到定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首过往,任何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因头部品牌和底层白牌“两级分化”,而诞生真空期的“中间地带”。相比于头部品牌所关注的高端、极致科技,和白牌产品所关注的极致低价,“中间地带”关注的,更多是兼具品质与性价比的实用体验。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需求的都不是顶尖技术的过度消费,而是具备高性价比的产品,是用较低的价格,收获“平替”大牌的功能,和优于白牌的品质。

在这场属于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消费升级”里,从电子产品到户外品牌,优质国货的崛起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们,以真诚满足用户需求,以恒心推动“消费品科技普惠”的漫长努力。

某种意义上,蕉下同样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从防晒细分走向大众生活,蕉下一直坚持通过品牌场景,将产品科技与大众需求相融合。

回首过往,正是这种对防晒基本盘的坚守与不断创新,成就了这一品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而伴随着防晒赛道和户外赛道的长期增长,身为防晒第一品牌、轻量化户外引领品牌的蕉下,也会向着国民户外生活方式品牌的理想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