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代谥法的记载,威在谥法中是一种正面的评价。

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服叛怀远,曰威;强毅执政,曰威;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信赏必罚,曰威;德威可畏,曰威;声灵震叠,曰威;庄以临下,曰威。

今天,就让我来盘点一下三国时期,曹魏集团中的六大“威侯”,同时看看,他们应该按照谥法中的哪种意思来定义更为合理。

首先登场的是位列五子良将中顺位第二的乐进

乐进——先登骁果、勇悍猛迅!

乐进,应该算是五子良将中知名度最低、存在感最弱的。

张辽威名远扬,张郃有大战张飞的事迹,于禁投降关羽没有善终,徐晃有周亚夫之风。没有对比没有伤害,乐进好像没啥比较唬人的事情啊?

但乐进在五子良将中位列第二,可见其人自有了得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早的时候,乐进就跟随曹操征战,每战先登,破吕布于濮阳、击张超于雍丘、败桥蕤于苦县,都因为先登陷阵而战功赫赫。

官渡之战中,就是他身先士卒,拿下乌巢守将淳于琼。镇守襄阳期间,乐进曾经击退关羽,还与文聘在寻口再次击败关羽。

但这样一员善于进攻的猛将,在与张辽、李典守卫合肥的时候,却被授意守城,最终论功行赏还轮不到他,实在是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白了,乐进这人就是不怕死,敢冲锋。但人家可不是炮灰,硬是在那么多场战役都存活并立功,可见硬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最终官至右将军、广昌亭侯。谥号威侯。

综合来看,乐进最适用威的谥法含义应该是:猛以刚果

其次出场的是虎豹骑统领之一的曹纯

曹纯——戎马一生、战功卓越

很多人对于曹纯的印象应该是止于率领虎豹骑,觉得他是一介武夫。

其实不然,他年少的时候非常崇尚搞学问,为人礼贤下士,当时很多儒士都来投奔他。

但东汉末年的战火燃起来后,曹纯弃文从武,跟随大哥曹仁和堂哥曹操开始了戎马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记载不多,但主要功绩都颇具含金量:统领虎豹骑追击并斩杀袁谭,白狼山一战协助张辽俘获蹋顿、长坂坡追击刘备。

注:这里说明一下,白狼山之战,曹纯本传记载是他的虎豹骑俘获蹋顿,但历史上多数认为是张辽阵斩蹋顿,那么实际有可能是他的虎豹骑围住蹋顿,然后被张辽斩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纯四十岁就去世了,死后,叱咤风云的虎豹骑暂时就只由曹操自己直接统领了。

曹操曾经说,曹纯这样的人才是难有第二个的!

综合来看,曹纯最适用威的谥法含义应该是:强毅信正

然后介绍的是半独立军团头领臧霸

臧霸——气节之士、忠孝勇烈

早年间,臧霸跟随陶谦讨伐黄巾兵起家,后来自己单干,召集了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众雄霸一方。毕竟自己当大佬还是更自在。

在于与吕布相爱相杀后,臧霸觉得吕布这人好像可以处,就跟了他一段时间。后来,有勇无谋的吕布终究还是被曹操擒杀,臧霸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就躲进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点名要找到臧霸,最终,当人带到跟前的时候,曹操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厚待臧霸,让他的弟兄们也一起归顺,封侯拜将。从此,臧霸成为曹操在徐、青两州的管事人

加入曹操集团后,臧霸非常活跃,尽管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曹操服务。他击破吴将韩当,协助张辽击破陈兰,在居巢击破孙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官至镇东将军、良成侯。谥号威侯。

综合来看,臧霸最适用威的谥法含义应该是:德威可畏

再来讲述的是富贵不归故乡的朱灵

朱灵——公私分明、大义失亲

朱灵一开始是袁绍的部将。有一回,朱灵奉命去攻打公孙瓒占据的一座城池。当时朱灵的家人都在城中,公孙瓒就将他的母亲和弟弟绑在城头上,想让朱灵投降。

但朱灵没有屈服,他大声地说:大丈夫既然选择了报效他人,怎么还会再顾全家室呢!最终奋战并生擒了叛徒季雍,但朱灵一家人全部被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曹操征讨徐州的时候,朱灵被袁绍派去支援曹操。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可能是曹操的作战风格让朱灵特别欣赏,他最终选择投靠曹操。

袁绍痛失良将一枚!

归顺曹操后,朱灵四处征战,名声和地位在徐晃之下,但也不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官职后将军、高唐侯。谥号威侯。

综合来看,朱灵最适用威的谥法含义应该是:强毅信正

接着现身的是辅佐曹丕登基的吴质

吴质——出身寒门、才学通博

吴质本来的出身比较卑微,同乡的人都看不起他。但由于自身博学多识,被曹丕和曹植所赏识。

尽管他在俩兄弟之间游刃有余,但最终选择站队曹丕,也成功帮助曹丕坐上了皇位

早些时候,曹丕和曹植争宠。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经常出口成章,歌颂功德,曹丕却没有这种奇才,只能呆呆站着目送。后来吴质就对曹丕说,以后魏王出征辞别的时候,你尽管哭就行了,啥都不用说,哭得越厉害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边,曹丕按照吴质说的那样做了,曹操感受到,这个儿子可真够诚心,好感度飙升。

吴质素以结交权贵为乐,鲜少与乡里百姓交往,因此在故乡的声誉并不佳。待他步入仕途后,更是倚仗曹氏父子的权势,耀武扬威,此举引发了民众的广泛不满和反感。

因此,他死后,一开始的谥号是丑侯,后边在他儿子的一再上书申辩下,才改成威侯

最终官职振威将军、列侯。谥号丑侯→威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来看,吴质最适用威的谥法含义应该是:????怎么看好像都不太合理。

最后上台的是重量级人物,击杀蜀汉大将军的郭脩

郭脩——影子刺客、阴谋阳谋?

这人史书上的记载有三个名字:郭脩、郭修、郭循。不过,名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做的事情。

他真的是凭借一己之力刺杀了当时蜀汉的大将军费祎。

本来郭脩就是在对阵蜀军的时候战败被姜维俘虏带回成都的。可能是郭脩的气节让刘禅大受震撼,居然给他封了个左将军的官职

郭脩一开始刺杀目标是刘禅,只不过碍于这皇帝身边保镖太多了,近不得身。他心里就想:都到了这般境地,左右得杀个官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生性博爱的费祎成了郭脩的新目标。早些时候,将军张嶷就曾经提醒费祎位高权重,不应该轻易亲信刚刚归附的人。可惜费祎不以为然。

在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初一,沉浸在岁首大会一派欢愉氛围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意外来得那么突然。费祎喝了些酒,醉醺醺的,郭脩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抽出深藏在马鞭中的佩刀,快准狠地刺中了费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卫们明显没反应过来,费祎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几天后,费祎去世。当然,郭脩也因此被杀。

曹魏那边听闻此事,大受震撼,本来没什么名气的一个人,突然就闻名于世了。皇帝曹芳就下诏给他一顿夸赞,说他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追封他为长乐乡侯,谥号威侯。

综合来看,郭脩最适用威的谥法含义应该是:声灵震叠

这里插个题外话:关于郭脩刺杀费祎的。有个阴谋论的说法就是,这个郭脩是姜维安排的

当时姜维的志向就是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坚决执行北伐大业。但是,诸葛亮接班人费祎采用的是相对保守的战略规划,说白了,就是:休养生息,增强蜀汉国力,见机行事。

姜维和费祎的初衷都是为了蜀汉好,这点不需要质疑,只是两人的想法和策略有分歧。

费祎曾经对姜维说:“伯约啊,丞相还在的时候,尚且不能兴复汉室,我们能力远不如丞相。不如保国治民,好好地守护现有的山河!不要寄希望于能侥幸打一场胜利,那样很容易追悔莫及啊!”

当时费祎权力大,所以每次姜维提出北伐,实在拗不过的时候,就限制姜维出兵的数量。

基本上就是几千人这样子,从来不曾有过上万人的规模。所以这战只能是小打小闹,掀不起什么风浪,更别说取得什么战果了。

因此,很多人就认为,郭脩就是姜维故意抓来的刺客,用来解决费祎的,刺杀刘禅不过是一种掩人耳目的手段。

这不,在费祎死后没几个月,姜维就率领几万大军开启了北伐征途。

在我看来,这个阴谋论是非常扯淡的。有几个原因:

1.姜维和费祎的矛盾并没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费祎也没有阻止姜维北伐,仅出于国力考虑限制兵力数量。

2.费祎是荆州派,姜维是受到这个派系支持才在蜀国有立足之地,有足够权力的,他不可能毁掉这个盟友的支持。

3.费祎的女儿可是太子妃。她爹如果死于姜维之手,姜维能活命?

4.姜维真想让费祎死,会愚蠢到请一个跟自己嫌疑关联最大的人来当刺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友善交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喜欢文章的麻烦点赞+评论+收藏,也可以关注我:黑白说历史,我会给你带来更多历史故事与价值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