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清道光己酉年(1849)夏,黔省兴隆街(今贵阳南明区兴隆街)孔天成斋刻字铺镌板印刷的《天香阁十二龄课草》问世,收录少年张之洞创作的诗词歌赋数十篇。张之洞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秋,按扉页“道光二十八年张之洞自序”,书稿完成时间是“戊申(1848),十二龄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书名还是自序中的“十二龄”,都是按古代虚岁的算法。按今天的算法,张之洞实际年龄只有十一岁。道光二十八年农历五月初五,张之洞作“端午即事四首”词,兴义府城的端午节,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堂春·悬符》

赤灵符纸斗新红,天中处处都同。

翻新花样匆匆又,(壁)挂熏风。

报喜泥金比艳,宜春彩胜同工。

家家门巷帝恩浓,也五花封。

赤灵符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道教符纸,通常贴在大门的“天中”门额,兴义府城展现出一片红色的氛围,旧的符纸还未完全脱落,便与新贴的符纸“斗新红”,相互争艳。道教认为,红色符纸为“文”,用于防疫防病,寓意长生。大小不一、样式不同的符纸,弥漫着“熏风”送艾香的气息。“报喜泥金”指科举高中后,使用泥金的帖子传来录取的喜讯。“彩胜”是小动物的彩纸饰品,造型多为鸟、蝶、蛾等,“同工”指精巧和精湛。端午佳节,兴义府城一片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沐浴着皇帝的“恩浓”。“五花封”是皇帝封赠的诏书,说不定又有哪家得到皇帝的恩泽。

《小重山·插艾》

艾影阑珊碧弄风,画堂前分插,列西东。

香痕半落碧窗中,配菖蒲,制个小书童。

清影挂帘栊,小蛮腰舞态,(意)初浓。

锦笺诗句写偏工,对窗影,认作碧纱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兴义府城过端午,要在门框插艾草,驱邪避灾保平安。张之洞描述完街巷的大场景,又转入室内殿堂,画面感更强。艾草就悬插在书房左右两边,艾影在碧风中清幽摇曳,艾香在碧窗中若有若无,书桌上还“配”有几钵苦寒淡泊的菖蒲。“挂艾草,扬菖蒲”,仲夏清和。房间里的书童伫立桌旁,侍女的身影,像优美的舞姿,掩映在帘栊之上,情意渐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小蛮腰”不是指腰粗,而是腰像杨柳,形容很细的腰。整个静谧的氛围,最后落在“锦笺诗句写偏工”,锦笺就是精致华美的笺纸,笔下诗词文章,天成精巧,让人将窗影误认为碧纱笼罩,反映了少年张之洞超凡的想象力。

《醉花阴·饮蒲》

今朝酒瓮开宴会,略带菖蒲味。

堂下小儿曹,把酒亲尝,争酌献老辈。

杯盘竞劝欢声沸,好语殷劝慰。

斟满石榴红,饮罢三樽,人比榴花醉。

饮蒲就是喝酒,端午节的宴席开始,堂下孩童活泼可爱,晚辈纷纷向长辈敬酒。家人们相互安慰祝福,欢声笑语不断,展现了家庭温馨和睦的氛围。张之洞最后用石榴红比喻享受美酒的酣畅和醉态,非常巧妙,充满情趣。

《唐多令·食稷》

角黍属中庖,辛盘荐瑞朝。庆端阳先祝年高。

五色彩丝新黍稷,揉玉粒,裹金条。

(众)喜惠同叨,香粳点翠绡。

和盘托出彩云包。记得年年风味好。

宴佳节,乐陶陶。

“食稷”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厨房里的“角黍(粽子)”还在制作,晚辈就把五味辛辣的葱蒜置于盘中,供食祭祀,祝福长辈安康。粽子用五彩的丝线包扎,糯米被揉拌成玉粒般的形状。“裹金条”就是用黄灿灿的粽叶把味甜软糯的黄粑包裹起来的样子。煮熟的香粳粽子,三角上会呈现一抹青翠的颜色,放入盘子端上桌,又像彩云一样绚丽。大家一边品尝,一边回忆过去,分享喜悦之情,“惠同叨”,一同接受恩惠,就是感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画堂春”“小重山”“醉花阴”均属词牌小令,标准字数分别为47字、58字、52字。“唐多令”属词牌中调,标准为60字。张之洞在《画堂春·悬符》第二行、《小重山·插艾》第三行和《唐多令·食稷》第三行,均少用一字,虽然可视作词牌的异体,但为读起顺口,笔者作了补充,用括号标示。

张之洞在兴义府的少年生活是精彩的,《天香阁十二龄课草》一书中,紧接“端午即事四首”,收录的是“赏荷即事”七言。府城安龙的荷花开得早,端午节粽子的味道意犹未尽,城北招堤的荷花就已渐次而开,出城避暑消夏,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张之洞顺便还可以看看刚刚落成的半山亭,诗曰:“半山亭倚绿荫中,半浸波光半映红。人在画栏香在水,浪花卷起一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