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的原创谍战舞台剧《夜行者》,即将于6月21日至23日再回京城,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掀起谍战风云。 时隔二十年重回话剧舞台,打动李乃文的却是“不确定性”,一种对于冒险的期待感让他决定成为“夜行者”。在剧中,他与昔日大学室友唐旭搭档,演绎一对少时的舞狮兄弟,历经人生洗练后的重逢,而幼时情谊、理想信念在猜忌试探中逐渐显露真容。近日,在巡演路途中的李乃文和唐旭接受了北京青年报的专访。李乃文称,决定出演《夜行者》的感觉很微妙,“就是想让导演赵淼带着我去探索一个从来没有触碰过的戏剧理念与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行者》以岭南风土人情为创作基调,通过写意舞台的多元化紧凑融合,展现了悬疑与暗战交织、紧张与厚谊并行的故事情节,李乃文和唐旭分别饰演热血青年彭骁和林可达,他们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成为了20世纪40年代革命传奇的缩影。4月4日在首都剧场启程,如今历经多座城市巡演,即将载誉归来。

高强度训练后,呼吸都是奢侈的

这个“走出去”与“归来”的巡演历程,也像是李乃文与舞台的关系,毕业于中戏的他曾经出演过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等经典作品,随后在影视界出演了众多性格各异的角色。如今再回戏剧舞台,李乃文说:“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敢重新站在舞台上,舞台永远是我心中的净土,是让我敬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乃文笑称,自己和唐旭加起来一百岁了,此次演《夜行者》,要感谢众多90后、00后的年轻演员们陪着二人一起,经历了地狱式的训练,“通过这个方式,我们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爆发力,符合我们在剧中三十多岁的角色设定。导演赵淼对于训练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演员们每天要做形体、戏曲、舞蹈,武术、舞狮的训练,循环往复。”唐旭透露:“高强度的训练后,人就废了,导演想拽我们俩起来排练,我们甚至没有一丝丝多余的力气,那时候觉得呼吸都是奢侈的,活着就不错了。但是,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演影视剧可以刷黑头发,找个替身奔跑,然后你在镜头前停下来,表演大口喘气就行了。舞台不行,舞台骗不了人,舞台上没有别的技术手段,只有人跟人的对撞。”

不过,这样的训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所有的演员建立起“共患难”的熟悉度。李乃文说:“就跟军训一样,整个团队都累在一个点上,不到一个星期,自然而然地就能熟悉起来。”唐旭则表示,自己很认同导演赵淼的一个理念——你的身体是诚实的,“语言、眼睛的微表情等可以演绎,但是,身体不会撒谎。当你走向这个人的时候,你的身体要说明你想跟他搭戏,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通过训练,我们才会形成这种默契。”

在舞台上去拼、去演,然后享受在舞台上挥洒汗水,这个过程虽然累,却让李乃文觉得很珍贵,“就像是5月4日在苏州演出谢幕时,演员们气喘吁吁地跟观众们聊天儿,我觉得观众们在给予我们力量,这部剧和演员们也在给予他们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场15分钟会目不转睛地看所有人的戏

虽然直呼演得过瘾,但是,当初李乃文也是在导演赵淼和唐旭的劝说下才同意出演的。三人之间的关系也很有意思,李乃文和唐旭是30多年前大学的同班同学,导演赵淼是唐旭的表弟,李乃文和赵淼彼此也认识了30年。李乃文笑称,自己当时并不是拒绝,而是不知道《夜行者》会是什么样子,完全没有一个概念和方向,“当我看了赵淼导演的《虚像的道化师》时,完全没想到他能把舞台变成那个样子,我突然更不知道《夜行者》会被怎样呈现了,这反而让我决定跟他合作,跟他一起冒险,呈现不同以往的舞台。大家可以看到,如今的《夜行者》跟在首都剧场演出的时候已经不太一样了,我相信未来可能还会不一样。这就是话剧的魅力,也是导演的魅力。”

作为一部双男主的剧,很多观众都不难猜到剧情的走向,这也让李乃文和唐旭的表演难度随之加大。李乃文说:“我其实就想展现彭骁这个角色的撕裂和纠结,他面对好兄弟不能认,面对心爱的人不能在一起,面对敌人还得从容地去应对,这种感觉是很挣扎、很无奈的,让观众们看过程就好,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且,这部剧的节奏很快,设计的细节也非常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内在。”

此次,导演赵淼运用巧妙的舞台假定性和光影技术,将十五年的成长与蜕变浓缩在舞台上,也让观众在短短150分钟内见证了两位主人公从年少到中年的心路变迁。

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李乃文有一个独特的方法:“ 《夜行者》从开场的第一秒钟开始,到阿骁和阿达长大后一同出现在舞台上,整整15分钟。这15分钟,我的内心是跟着台上的演员们走的,我会目不转睛地看所有人的戏,尤其是小阿骁、小阿达,我相信唐旭也是一样的,我们就是要看他们小时候的状态,他们在做什么,爷爷在做什么,然后,我会跟着他们成长,同时我又会联想到阿骁未来的命运,这样把情感慢慢积累起来,每场都是这样来积累情绪的。“

相比于阿骁的挣扎与复杂,阿达这个角色则更为直接。唐旭说:“明面上他就是一个好人,他的矛盾点完全是围绕着彭骁这个兄弟在转。阿达还是从前那个阿达,但阿骁到底是谁?是否还是从前的阿骁?我要基于他的行为来做判断,这个人是否依然是我的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看不见的微表情是为角色而流泪

剧中好兄弟,生活与舞台更是彼此映照。李乃文、唐旭在中戏时就经常在一起搭档做小品汇报,这次是否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创作状态?对此,李乃文说:“确实有那时候的感觉,但还是有变化的,那就是成熟了,以前会呛呛、会掰扯,你要这么演,我凭什么这么演?现在则是‘哦,好好好’,听劝了。”唐旭说:“这次我们俩排练之后,会聊很长时间,俩人都是20年没有回舞台了。刚开始,我想了很多东西,他一下就给否了,说你这是影视化的,我一时掰不过来那个劲儿,跟舞台有点衔接不上。后来,就通过训练把那种表演方式、想法都给生掰过来了。形体上,我们俩也互相提醒着,比如,他会走到我后边,拍一下说‘别驼背’,我当时就挺起来了,哪有小伙子驼背的?”

舞台上演员要放大肢体的张力,注重的是呼吸和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而影视拍摄则注重微表情,但李乃文和唐旭出演《夜行者》时,依然下意识地有了微表情。两人在戏中跟战友告别时,忍不住留下了眼泪。二人表示,其实舞台上灯光比较暗,雾气迷蒙,观众根本看不清演员的泪水,但是这个眼泪是为角色而流的,“角色的情绪到这儿了,就要演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努力探索的戏剧人同样是“夜行者”

通过《夜行者》,唐旭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群人干了这样一件伟大的事,然而,他们的名字可能不在任何一座丰碑上。李乃文则希望观众从在黑暗中逆行的默默无闻的人身上感受到伟大,从而获得力量。唐旭说:“如果观众感受到我们传递的信息,这便是戏剧的力量,也是演员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在影视圈闯荡20年,回到舞台,二人不由得感慨戏剧生态变得越来越好。李乃文说:“看着观众把剧场坐得满满的,我经常会想起20年前。那个时候,话剧的票不好卖,如果剧院能超过一半儿的观众,在我们心里就相当于满了,这事儿成了,就很好了。现在能够这样,我还是挺开心、挺感动的。”

在李乃文看来,努力创作和探索的戏剧人也同样是“夜行者”:“真的是这帮话剧演员们,老的、小的在用汗水,在用自己对话剧的热爱和执着,一步一步地铺路,也许往后的路会很长,甚至更难,但是,有这些家底在,我相信话剧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他们也同样是‘夜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还表示,戏剧需要冒险,不冒险,闯不出路来。李乃文说:“就像那个时候,我们一块儿演《恋爱的犀牛》,谁知道演出以后会是什么效果?有没有人看?观众会不会喜欢?谁都不知道。大家都在冒险。”唐旭说:“没有冒险就没有突破,这就是戏剧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是因为有很多敢于冒险的人在前行。”

对于戏剧如何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李乃文说:“有各种不同形式或者类型的演出,我觉得就很好,没准哪种类型就吸引到他们了。而且,这个事情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咱们做、坚持做,时常有一些创新和灵感,那么,当这种文化形式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或者风尚的话,年轻人自己就来追了。不过,这个过程得慢慢培养,不能着急,对于文化来讲,‘一蹴而就’并不成立,文化魅力必须得一点一滴地慢慢形成。”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