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把时间都用在练琴上,也不愿浪费时间开那么多演唱会”

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愿望无疑是登上顶级舞台表演,获得她人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60多岁的朱晓枚来说,她并不这样认为。

45岁开演唱会,50岁录第一张专辑,65岁首登国内舞台,她的人生似乎大器晚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她不用手机不打电话从未宣传自己,她的人生只围绕练琴两个字。

在王思聪口中,她是真正的钢琴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钢琴奇才

2015年,北京音乐厅座无虚席,这是哪个明星要开演唱会,还是演员演出?

都不是,这个被无数人狂热追捧的是一位年过半百,从未听过的老阿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偌大的场馆内昏暗的灯光,除了演奏前半小时的纪录片以外。

整场曲目只有一首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上,一身青绿旗袍的朱晓枚动情的演绎着钢琴,仿佛要诉尽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人们都说这首曲子能弹好的大有人在,但能如此感人的,只有朱晓枚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晓枚是谁?

或许在中国,即便是最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也没听过她的名字。

就连她的资料都写着“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法国,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世界报》曾评价她:

“总悄悄的走上舞台,穿着黑褐色的衣服或裤子,端坐在钢琴前,她身上有种沉静的力量,演奏清澈而深刻,给我们带来灵魂上的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链接已附文末

一场演奏会,朱晓枚的名字火遍全国,格外毒舌的王思聪对她却是称赞有加。

然而这个被外国视为天才的中国女人,似乎和大家想象中的艺术家并不一样。

她齐耳短发,有些驼背,总是一身棉麻黑色衣服,走在人群中毫不起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她的人生却是苦难与辉煌交织。

朱晓枚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想她第一把钢琴师是母亲带来的,母亲是上海的富家千金,会跳舞,会弹琴,而她也成了朱晓枚的启蒙老师。

因为家庭原因,原本富裕的家庭失去了所有财富,一家人搬迁北京,在拥挤的胡同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境艰苦,房间简陋,可尽管如此朱晓枚唯一没放弃的就是练琴。

她继承了母亲惊艳的音乐天赋,8岁时就能达到在北京电视台演出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岁,朱晓枚如愿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一时期她爱上了贝多芬、肖邦等世界顶尖音乐家。

14岁她弹奏了贝多芬的《悲呛奏鸣曲》,然而这首曲目之后,她所向往的辉煌艺术人生彻底坍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苦难与辉煌

1996年,她被迫去河北张家口参加劳动锻炼,这一去就是整整5年。

劳动的日子并不好受,她无数次崩溃想要逃回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新京报,链接已附文末

她躲在音乐学院看乐谱,攒钱去听音乐会,这段心酸苦楚的日子里,音乐成了她生活中唯一慰藉。

后来她托人扒母亲的钢琴运来,琴弦断了她就找钢丝代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冷的冬天,她窝在如同冰窖一样的屋子,靠着联系巴赫温暖手指。

见过太多钢琴家的双手,纤细修长,在黑白琴键上自由飞走,轻拨慢响。

但朱晓枚确有这一双劳动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雅和力量的钢琴手面前,她瘦小甚至连一个八度都垮不了的双手并不起眼。

这双手饱经风霜,除草,收麦,做苦活,可即便如此空余时间她也要偷偷弹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79年她重回校园,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在这里她遇见了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

朱晓枚在斯特恩面前演奏了一首钢琴曲。

但斯特恩的一番话给了她当头一棒“你技术很好,但音乐完全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刹间,朱晓枚意识到了国内外音乐差异,她思来想去,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自费去美国

她报考波士顿音乐学院,怀揣着20美金踏上了她所热爱的求学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晓枚曾在自传中提到这段心酸的求学经历,她说30多岁的年龄她失去了太多,可那又怎样?钢琴对她来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求学生涯是她一生最灰暗的时刻,面对生存的压力和语言障碍,她喘不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北晚在线,链接已附文末

为了赚学费,她在富贵人家当女佣,白天她擦地、做饭,晚上她回到阴暗潮湿的小屋内弹钢琴。

为了赚钱有时候她一天要干五六份工作,住的地方跟着工作四处漂泊,一年到头她能搬30多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她辗转来到法国,在巴黎她依然生活拮据,继续打着各种零工,当保姆赚钱,一边为生活奔波,一边练琴。

在法国她恳求波士顿交响乐首席女笛手,以打扫卫生为条件换来在对方家里练琴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像这样的请求她表达过无数次,也正是因此很多雇主觉得她是个有怪癖的中国保姆,没多久就会解雇她。

或许那时候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音乐家,会在世界开演唱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她最喜欢的曲目,也是她一直以来练习的。

这首被誉为“钢琴曲中的珠峰”,全曲长达32段,其规模最大,结构也最难,而说起为什么练这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回答很心酸,她说这首曲子长,这样她就可以在钢琴旁多坐一会。

冥冥之中,她和巴赫越走越近。

淡薄名利,超越自身

1994年,40岁的朱晓枚第一次收到巴黎歌剧院邀请开了她第一场独奏音乐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人似乎对她在钢琴上表现的东方气质很喜欢,也正是这场音乐会让朱晓枚的名字彻底爆火。

2007年她来到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巴赫的墓前再次演奏这首曲目,而她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获得这个机会的钢琴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她一票难求,场场音乐会爆满,各种赞誉褒奖扑面而来。

但面对称赞,朱晓枚并未因此膨胀,她淡泊名利,甚至还有一丝慌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不明白外界为何把她吹捧的如此高,她说她不要那么多演唱会,宁愿吧时间都用在练琴上。

2014年11月2日,朱晓枚在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举行了独奏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天她依然质朴黑色的外衣和长裤,她走上台怯生生的向大家微笑,诺大的场馆们座无虚席。

 落座、凝神、微闭双眼,抬手,琴键一动,乐音响起,数百人的会议中心鸦雀无声,黑白琴键上的打击和空灵纯净的声音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以最拿手的《哥德堡变奏曲》送给了朝她打开大门的中国爱乐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链接已附文末

她说,自己这一生在被人眼中或许像苦行僧,但只有她自己清楚,她多快乐。

以琴为伴,面对钢琴她才是真正的朱晓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