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当地时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如今“靴子”落地,真的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总部大厦。图/新华社

众所周知,欧盟内部对是否应该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一直有分歧。德国、瑞典和匈牙利政府并不赞成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调查。欧盟内部,推动反补贴调查最积极的是法国。德国反对而法国推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燃油车和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中,法国都被远远甩到了身后。对中国电动汽车调查并加征关税,法国受到的冲击不大。相反,由于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在遭受加征关税的冲击后,就给了法国汽车业机会。

当然,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也会使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遭受损失。德国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此前估计,如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平均加征20%左右的关税,可能导致进口量减少四分之一,约12.5万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损失40亿美元左右。

研究人员也指出,尽管欧洲本土电动汽车产量的增加能补上一些缺口,但欧盟消费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在制造电动汽车的原材料供应上,欧洲企业毫无优势。

其实,加征关税无济于事早有先例。11年前,欧洲曾把太阳能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并提升过关税,以促进本土光伏产业发展。但结果适得其反,市场被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占领,许多工厂要么破产,要么库存积压严重。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出现能源危机,又要重振太阳能制造业,但欧洲太阳能企业已无力回天。到去年前8个月,欧洲15家主要生产商共产出了1吉瓦(功率单位,1吉瓦=1百万千瓦)太阳能组件,仅为2022年同期的11%。目前,欧洲太阳能制造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前车之鉴其实不远,只是欧盟委员会可能看不到。

2022年8月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绿色产品和技术在美国本土生产和应用,予以高额补贴和大幅减税。欧洲多国也曾抱怨不已,认为美国之举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还一度打算寻求世贸组织仲裁,并采取贸易和补贴反制措施,但最终不了了之。

如今欧盟却义正词严地要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大棒,这不是把反补贴作为选择性、政治化的工具在使用,给反补贴设置双重标准,还能是什么?阅读全文>>>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北京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高温之下为何近日北方雷雨频频?一次雷暴能产生多大能量?遇上雷暴大风天气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央气象台

昨天19时-23时北京大部出现雷雨大风天气,最大阵风10级。不止北京,正在遭遇今年来最大范围、强度最强高温过程的华北等地,这几天不少地方都有分散对流天气出没。明明是晴热高温天,为何雷雨频繁?

@中国天气 气象分析师石妍解释,持续高温和频繁雷雨天气并不矛盾。初夏时节常出现高空冷涡,它一般活跃在东北地区。不过,在冷涡的南侧和东侧,高空有冷气团,低空还有西南风配合的暖湿气流,因而华北、东北南部等地会成为雷雨最频繁、剧烈区域。比如说6月11日北京的雷雨,太阳炙烤大地,白天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近地面大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上升的暖湿空气流,当遭遇冷气团南下,好比凉水掉进滚烫的油锅中,就会激发出对流强烈的雷雨云团。

雷电是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大气放电现象,是雷暴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雷暴天气的一种表现。一道闪电长度有数千米,也可达数百千米。闪电的电压高达1亿到10亿伏特。电流也高得很,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平均电流有3万安培。一个中等强度的雷暴功率达到1000万瓦特,相当于一个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闪电达每秒30万千米速度,雷声是每秒331米速度,闪电的光比雷鸣的声音快得多,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如果你想知道雷暴距离你有多远,你可以拿着一个秒表计时,从眼睛看到闪电那刻开始计时,到听到雷声按停,所得秒数乘以331米,就可以换算出雷暴与你的大概距离。

那么遇上雷暴大风如何安全行车?阅读全文>>>

一纸判决下来,高学联犯了难。他是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某村的党支部书记,2024年3月7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出具的一则民事判决书,将他所在的村委会指定为遗产管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永乐店镇的村庄。受访者供图

判决书显示,村民于成章生前陆续向钱泽刚借款123万元,其《借款协议》承诺,若到期还不清借款,愿将通州区永乐店镇某村73号院内的平房折给钱泽刚。然而尚未还钱,于成章便意外逝世,他的所有继承人放弃继承财产,法院判决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某村村民委员会为该村村民于成章的遗产管理人。

2024年1月1日起,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配套民法典引入遗产管理人制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为有利于管理和维护被继承人的遗产,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

事实上,自民法典首次确立遗产管理人制度以来,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便陆续出现法院指定民政部门、村委会为遗产管理人首案。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认为,遗产管理人在遗产处理过程中,扮演着和事佬、值得托付的保护者以及主持大局的人的角色。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切问题浮出水面。“我对法院的判决,感到有点含糊。”高学联说,于成章只留下了三间房和123万元的债务,而判决书又没有明说把房子判给债权人,只是将村民委员会指定为遗产管理人。他心里清楚,即使房子顺利卖出去,最终也资不抵债,“遗产管理人到底该做什么?”阅读全文>>>

近年来,AI面试官逐渐走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然而这一现象引发了不少求职者不满,认为AI面试的体验冰冷、机械,也对AI是否能判断求职者的真实情况有所顾虑。

从技术层面看,利用视频、语音分析等AI技术对求职者的信息做整理与初步分析已经相对成熟。在招聘场景中,将AI作为工具引入,无疑有一定的效率提升意义。

例如,AI在按照职位要求筛选简历和标注信息上,比起人工要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效率优势,而在相对简单、流程标准化的初试中,招聘者也无法短时间快速安排大量面试。此外,AI面试官也拥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避免面试官因偏见、歧视等问题而造成的偏差。

然而,AI面试将面试交流从一次双向沟通,变成了单向度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求职者无法从AI面试官这里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从而也被剥夺了一次“双向选择”的权利,客观上使得原本的“双向选择”变成了单方面等待被“算法审判”。

此外,这些AI面试官的算法规则,还存在透明与公正性的隐患。表面上,AI似乎可以比人类面试官更一视同仁,但现实中更有可能的结果是,AI面试官会一视同仁地“贯彻偏见”。

从上述情况看,企业短期使用AI面试官或许可以提升效率,但长期来看,却未必有利于招聘到真正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人才,更不利于建设企业的雇主品牌,从而长期吸引优秀人才。

因此,当前仍无法完全使用AI面试官来代替真实的面试沟通。既然AI擅长做客观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参考,那么也应该始终扮演辅助工具的角色,而不是替代人类成为决策者,更不应替代人类去决策“另一群人的命运”。阅读全文>>>

编辑 孙琳智 魏冕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