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历史中,一腔热血统一国土永远都是激动人心的主题,像秦王扫六合、刘邦的垓下之战等一统天下的战役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历史上既然有成功者,也必然存在失败者。那些距成功只差一点的英雄人物更是令我们深深叹息。本文就将介绍四位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英雄,他们有着一统天下的决心,却最终因一些其他因素不了了之,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气势让我们中华民族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力大无穷的勇士。

起于秦末农民起义的项羽,凭借着楚国贵族的后裔身份,加之超群的武功,很快便在众多起义军中突起,压过陈胜、吴广起义军势头,并在最后成为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军队中最强的实力,并获得了“西楚霸王”的称号。

秦末农民战争初期,尽管天下大乱,但秦朝依旧有着不俗的实力。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领的四十万秦军主力虎视眈眈,他们击败项梁、打败赵军,并包围赵王的主力军队。

在当时,起义军危在旦夕,全国性的大起义有着扑灭的趋势。就在这关键时刻,项羽接受了赵王的援救信号,率军赶来,与秦军主力相遇于巨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战打响了,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面对惴惴不安的军队,项羽命令士兵们打碎炊釜,沉下水船,使士兵们无后路可退,只能奋勇杀敌。最终,秦朝四十万大军在此战役中被全歼,秦朝自从再也没有破灭起义的能力。

然而,作为消灭秦朝的最大功臣,项羽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同一时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秦朝灭亡,刘邦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历史进入了“楚汉相争”的时期,期间项羽处于军事上的优势,但我们都知道,项羽失败了,项羽陷入刘邦的包围圈,最终自刎乌江。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当后人回过头看展这段历史时,均认为项羽是能够一统天下的,然而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是因为项羽错失了太多的机会。最好机会就是在鸿门宴,明明可以趁机除掉刘邦,而项羽却没有这么做,导致后来刘邦做大了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项羽之所以错失这么多机会,不在于他愚笨,而是因为他有着周朝的旧贵族风度。刘邦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当然不能对客人动武,这是礼数。

只可惜,这种风度在春秋战国时便已崩塌了,阴谋策略才是当时战争的本色。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曾说无法同项羽谋略,即便范增如此羞辱项羽,项羽依旧尊他为义父,这也能侧面看出项羽身上的周礼风度。

二、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当之无愧的枭雄,在王朝处于战乱之中时,曹操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他卓越才能的表现。

曹操在北方起家,可是北方有强大的袁绍,使曹操不得不去应对。袁绍为官宦世家,凭借家族和自己早年累积起来的人脉,他成为了北方势最大的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战争前期,曹操是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袁绍背后的军力对曹操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山。

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战争的进展,曹操竟逐渐建立起了优势,原因是袁绍阵容的谋士将领们时不时地跑到曹操这边,他们不仅为曹操带来了军事力量,还将更加珍贵的敌方情报带了过来。在这种状况下,曹操自然而然地取胜了。

这此战争看似是袁绍不攻自破,实际上也是曹操的策略。在开战之前,曹操的谋士郭嘉就预测到这场战争必胜,并将未来战场上出现的状况预言给了曹操。正是有了郭嘉的分析,曹操才敢打这一仗。

然而,这一战却为曹操接下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经过这场战斗后,曹操的实力急速增长,这使他信心膨胀,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着这个气势,曹操率军南下,准备夺下南方,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

可是,曹操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击败,狼狈地逃回北方。孙权经此一役坐稳了东南,刘邦也在荆州和蜀州巩固了势力,由于谁也吃不下谁,中国历史上呈现出三国鼎立的局面,想要统一再无可能。

关于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学者们已经总结了许多,在这里我想将这个原因放在个人曹操身上。官渡之战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曹操善于听取谋士的意见,而到了赤壁之战,许多谋士是反对的,然而曹操还是毅然决然地南下了。

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曹操的急于求成的心境使他丢失了过去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失败在所难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李世民

想必大家对李世民的印象没什么负面印象,毕竟他是中国古代名声显赫的贤君,但别忘了在他成为皇帝之前还在外带兵打仗呢。唐朝建立在隋末官兵豪强起义四起的时代,少数民族的骚扰也使中原王朝疲惫不堪。

唐朝最大的疆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在那之前,与外部少数民族的斗争是唐朝甩不开的包袱。原本在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他们是可以解决的,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成为了唐王朝一生的威胁。

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并令他击退剩余的割据势力。李世民不负众望,经620年的虎牢关一役大胜齐王王世充和夏王窦建德,奠定了唐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随后,李世民又在平定东突厥上立了战功,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边疆。按照计划,李世民会继续进攻边境少数民族,扩大唐王朝的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王位之争打断了这个进程。经过这两次战役,李世民成为了声名最显赫的王子,在下一任皇帝继承人选上,他成为了呼声最高的人,刘渊的三个孩子因此猜疑之心四起,李世民也不安了起来。

如果李世民不争抢皇位,他的兄弟也不一定会放过他,他的存在始终是皇位的威胁。

最终,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在公元626年玄武门射杀兄弟二人,并囚禁了自己父亲李渊,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在胁迫下宣布李世民为下一任皇帝。

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因事务繁多,再无出征打仗之余。于是他以和平外交的手段处理边疆的骚扰,在他统治初年,该政策略显成就,但到了晚年时期,边疆地区再度叛乱,它们成为了唐朝永远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看,干扰李世民统一事业的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李世民不会首都争夺王位,谁也无法保证他的兄弟登上王位后是否会采取制裁的手段对付他。当然,如果李渊在最初就处理好了继承问题,手足相残的情节也可能得以避免。

四、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即明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上皇位,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北伐蒙古,多次取得胜利。

蒙古问题是朱棣的父亲朱元璋留下来的问题。那时的朱元璋只满足于将元朝赶往北方,并没有彻底灭绝他们。

待到蒙古骚扰边境时,朱元璋在北方设立重镇,并派最有战斗天赋的儿子朱棣前去镇守。在朱元璋的图景下,自己的儿子们各司其职,大明王朝将来必会是欣欣向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反抗,家族和睦的图景被轻易地打破了。

朱棣坐上皇位后,不忘他在北方的事业,他将都城从南方迁到北方,继续推进讨伐蒙古的伟业。朱棣的北伐是成功的,他巩固了明朝的北方疆域。

但是,他未能彻底击败北方的蒙古势力。朱棣的好大喜功在成为皇帝后显现出来,他耗费巨资支持郑和下西洋,并下令编纂永乐大典。这些活动分散了明朝的财政和军事资源,使得北伐活动无法尽全力进行。

毫无疑问,朱棣是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他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然而,他在财政上的巨大消耗,阻碍了他实现完全统一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总的来说,这四位英雄人物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壮志,但却在关键时刻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他们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多舛,也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

参考文献:
抖音百科——项羽、曹操、李世民、朱棣
刘昫:《旧唐书·魏徵传》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