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临药网”关注我们

科学普及工作是民生大事,而医学科普则关乎大众的生命健康。

眼镜是不是戴多了就会加深度数?

中成药是不是保健品,可以长期服用?

头孢和藿香正气水可以一起吃吗?

很多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健康发展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中央曾经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升科普活动效益、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怀着满腔热情,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而坚持创作。

然后,在很多隐秘的角落,却充斥着很多不一样的“科普”。

A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前段时间单位通知全体医务人员某某日到会议室参加健康中国知识讲座。讲座开始前她满怀期待,实在是很想看看官方大型健康讲座的风采。工作这些年来,还没见过“健康中国”这么大名号的科普活动。当然小型的也没见过。

憧憬着,期待着,讲座开始了。A一直各种拍照,希望把官方的科普形式和内容记下来,以便自己观摩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一直很认真的听,直到台上专家说:抗高血压药物这些,记住,咱们男同志如果高血压的话,β受体阻断剂还有螺内酯千万不要吃,这个会影响性功能。

A迷茫了。有些药有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但是也没听说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吃这药的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听越迷茫,后面专家竟然说可以扫码领补贴。可以买一个训练仪器。据说北京最好的心血管医院,阜外什么医院早在好多年前就在用这个缺血预适应仪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觉怪怪的。

讲课中间专家还请台下一名护士上台试用专家推荐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A觉得这个训练仪特别神奇,于是询问硕士毕业已经执业十年的心内科好友,是否了解该仪器。对方答复没有听过。

晚上回家查询这个牌子的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没想到在2019年竟然是假医疗器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日后,当地卫健委发布文章,该知识讲座竟然举办了20多场!不知道有没有人买这个训练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

B也是一名基层医务人员。其长期在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发表科普文章。

前段时间收到私信,告知:我司可以帮你做视频,而且一个月给你400块钱。

但是B 非常疑惑,为啥别人给自己做视频,还要给自己钱。后来才明白,视频中会植入该公司的医药广告。一个月400块钱,就要收买一个医务人员的账号。该医务人员未与该司达成共识。如果公司给4000 呢,给40000呢?

是不是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坚持不带偏见地,将真正的医学科普知识传播到大众中间呢?

C也是一名医务人员,他在微博上粉丝较多。他提到,微博上会有人联系,要求发一些某某药就是好的内容。他没有答应。

ABC的经历是个例吗?我想肯定不是。

如何将科学真正地带到大众中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作问题,还涉及科普工作的方方面面。科普工作应该有准入、审核及奖惩制度,科普人员应该有自己必须遵循的规则。

国家应及时设立相应的科普基金,为科普工作者保驾护航,避免被不良资本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