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坐轮椅,她没有那么矫情,自己走回去就行!”

不敢想象,这是一位母亲对自己亲生女儿说出的话,让人更崩溃的是,这位母亲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关心,而且言语之间都在责怪女生太过矫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旁边的医生护士都震惊了,而女生对此似乎却已经习以为常,但内心的失望也难以掩盖,这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母亲“不是一个正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想起昔日那些让她窒息的场景,女生只能在网上含泪自述自己的遭遇,可谁知这也无意间揭开了众许多儿女心中的伤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她发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女孩从小到大似乎都是在父母的责备中长大,甚至就连饭筷掉在地上都会引来父母的破口大骂,这也一度让女孩陷入了自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这也让女孩十分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可以拥有父母的爱,而且还能和父母畅所欲言,然而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虽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也想要“别人家的父母”,这个要求有些虽然奢侈,但是父母的爱本来不就是归孩子所有吗?

然而这个女孩父母的所作所为,足以让她的人生充满了自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女孩来自一个贫瘠的小镇,一直以来她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乡镇,但是他的父母从小就给她灌输“谁家的孩子在外打工,每个月给家里寄了多少钱...”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女孩的家庭经济条件算得上是富裕,供她读书完全绰绰有余,可殊不知,在她上中学的时候,每个月就只靠200元的优生补助生活,年龄还小的她,为了省钱,每天只能吃白米饭和方便面来维持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许多同学都向她投来了异样的眼光,可她也无暇顾及,即便是这样,女孩也不敢问家里要钱,因为每次要钱,都会被狠狠的数落一顿“养你不容易”、“又乱花钱”...这样的“哭穷式”教育,一直维持到女孩上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的时候,父母把她送到学校之后,直接留下100元就走了,这100元也就成为了女孩一学期的生活费。

生活所迫的她,只好独自在上海打拼,那时候领导的职责、朋友的背叛都在时刻提醒着女孩,她是一个没有依靠的人,甚至连烦心事都无处倾诉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些委屈,也让她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每多花一分钱,就感觉对不起父母,长期以来,让她认为自己是破坏家庭和谐的“罪魁祸首”。

而父母对她最大的夸奖就是“她是一个懂事的女儿,从小到大都没让我们操心,也没花什么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想到从小到大所经历的委屈,女孩心中不由得感到失望,她也不明白为什么从前很听话孝顺的自己,如今竟不想和父母有任何瓜葛。

这难道就是“中国式”家长吗?又有多少人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的奔跑”,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网友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是这个样子的?只知道一味的贬低打压自己,不管做什么在他们眼中都是错的。

原生家庭都没有得到爱,长大之后又怎么会成为幸福的人。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会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简单的来说就是把小时候的自己再养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没有吃到的零食,长大后全尝个遍;小时候没有穿到的衣服,长大后买了一柜子的衣服;小时候想去过的地方,长大后挨个去旅游.....

那么小时候缺失的爱,又该如何去弥补呢?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需要一生去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万没想到,当女孩将自己的经历发出来之后,竟引得众多网友的共鸣,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经历和女孩差不多,甚至比她的更为窒息。

作为父母为什么不能处处维护自己的孩子,反而是无限制的污蔑诋毁,“我每个月给他们一千,可即便如此,还要被母亲说成不孝,甚至到处哭诉我一年给一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认为,父母之所以这样的诋毁自己,那是因为没有从自己身上得到高额的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网友也在哭诉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她的母亲将她所有的彩礼都占为己有,即便是自己在日后有了身孕,经济方面有些缺陷,但她的母亲丝毫没有考虑她的生活困难,知道看到自己和妹妹的聊天记录,才发了一千元红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让网友产生了愧疚之情,时好时坏的家庭,真的让人感到心累。

然而,一些不是独生子的网友,也在吐槽自己的过往,因为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但从小到大,妈妈似乎只偏爱弟弟一个人,对自己却不闻不问,长期以来,连“妈妈”这个最亲切的称呼,也感到十分别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让许多网友都深陷其中,但每次看到他们劳动的模样,心中又难免的心疼。

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变成了一个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的人,从而对亲情失去了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前些年,四川一位北大毕业的男孩王猛,在美国待了12年,让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他写了长达一万余字来控诉自己的父母。

高考理科第一名、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这些字眼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就是这样的孩子,竟和父母决裂6年,这一切都因为父母的过度关爱与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信中,数落了父母的诸多“罪状”,甚至还将信发给自己的朋友,并告诫他们的父母哪些事不能做。

除此之外,信中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以及他们的过度关爱和缺乏亲情,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行文间,言辞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以为这件事已经足够让人沉思了,然而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说“我爸妈就是这样”,还有不少人赞赏当事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

这几年来,在网络上抱怨父母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人忽然发现:我不如“别人家孩子”,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别人家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把问题全部归咎于父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不完美的父母当年,也是被不完美的父母养大的。

父母的那一辈的人生坎坷曲折,也吃了很多苦,但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造成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幸福”,所以将自己的孩子代入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万不要因为他们说了一句“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自我感动的话语,就被轻而易举的绑架了,难道没有了孩子,他们的生活就可以过得更好吗?

父母的辛苦与孩子无关,更不应该让孩子背负上这些“罪名”,我们也更不需要为这些事情感到愧疚、自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除了关注自己的感受之外,我们也应该考虑父母也不容易,没有谁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

既然许多人觉得是父母的种种过错导致了今天自己的不幸,那么父母的不完美和不幸,又何尝不是他们的父母导致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如果我们一味的抱怨父母,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别人,所以越是想要改变父母,我们越是感到无力改变;而且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父母的影子,因此越是怪罪父母,我们就越容易感到自我厌恶。

所以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也就是在接纳自己身上抹不去的一部分,无论如何,他们都还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式父母的爱刚刚好,没有多到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也没有少到让孩子决心抛弃父母,他们还能在无数个日夜,既讨厌又心疼他们的父母。

这让“愧疚”二字横在中间,把一切平衡的都刚刚好,刚好让孩子内耗一生。

信息来源: 红星新闻《四川男孩北大毕业,留学美国,却12年春节不归,写万字长文控诉父母……》 光明网《家也会伤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