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任道台做下来,良心摆在中间的,二三十万,偏下心的,勿能计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清代戏剧《珍珠塔》里面的唱词,当年的人能写出这样的台词,清朝的官场风气可见一斑。

那么底层的七品芝麻官——小小知县,一年能拿到多少钱的工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谁在当知县

通过残酷的科举考试选拔,获得举人和进士的殊荣资格,然后才被列入备选的人才库,等待朝廷的委任。

知县可以说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仕途的第一步,清朝的大官,当过知县的很少。

本身满人就以较少的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重要官位,剩下的汉臣也主要为官二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和雍正,乾隆为了拉拢人心,多次在科举中对所有当朝官员的孩子特殊待遇。

除此之外,清朝还可以合法买官,比如李卫家很有钱,一买就是员外郎,当官第二年就去了京城,去了户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知县这样的职位就是大多数科举考生的去处,百分之70的知县都是进士和举人,剩下都是买官的富商。

汉人作知县必须至少干够三年,也就是一个任期,才能升官,半途而废的就会被开除。

知县必须是异地就职,不能在自己的老家,要回避自己的五服内的亲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县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他全面主持着当地的司法、教育、军事、财政等一应事务,手握重权,是传统秩序的化身。

知县除了45两俸禄银外,每年还能领取至少400两的养廉银,用来维持自身的权威形象和生活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江苏这两个有钱的地区,一年能给1000到2000两,最穷的贵州只有400两,大多数地区都是600到800之间。

按照红楼梦里面的描写,刘姥姥这样的庄稼户,一年的生活费也就20两,可见古代官民生活差距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县能拿这么高的薪水,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工作十分复杂。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县太爷升堂断案,县令的确兼具法官,校长,军事长官等多个工作。

还有地方的教育,祭祀,以及兴修水利等多个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令上面还有知州,知府。他们不一定拥有全部都决定权。

但是他们的确是在执政的第一线,和百姓打交道最多,对民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人。

这个县里打官司,学生考科举,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都要经过县令的手。

所以这个“县太爷”的称号,也真不是白白得来的。北宋的寇准和王安石都当过县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清朝时期的县令里面虽然出的大官少,但是也有很多文化名人,比如汤显祖,郑板桥。

知县可以拥有自己的县丞,主簿等辅助的下属。而县令的对头就是当地的士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士绅,县令能做的事,士绅也可以。而士绅们往往比县令还要有钱。

而士绅们吹嘘自己的时候往往说自己祖宗是多么厉害,家族多有文化。但其实本质就一点——土地兼并。

如果刚刚好的土地,怎么能赚钱,怎么成为名门,怎么给儿子买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会尽可能蚕食周边的土地,把除自己家族之外的人都逼成给自己当佃户的苦工。

在别人的血汗之上,这些世家们才能够穿金戴银,不事生产,卖官比爵。

仅仅依靠这份国家银钱,县令没办法和士绅豪门相比。

他们伺候左右的丫环仆从也极其众多,加之妻妾成群、衣食无度,这笔薪水还是太过单薄了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不知怎的,有许多商贾之人,携带些珍奇异宝来到府上,不断上门馈赠贵重礼物,求县太爷判案的时候偏向自己。

知县之所以形同富翁,实在是高薪和灰色暗箱操作的双重结果。实际上这份"养廉银"的银两数额越高,大家的野心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科场时勤恳忘我、孜孜求学的决心,如今被冲淡在金钱的诱惑之中,那颗昔日纯洁的学子之心不知所踪。

面对城里的富商巨贾,还有地方的乡绅,都是知县要勤打交道的人。如果遇到了告老还乡的大官,谁给谁送礼还说不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德行品性平平,当官者也往往能够捞一大笔,不求有功但求有祿,这才是清朝吏治腐败的原因。

古代青楼有句调侃的话叫做,“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就如同清官,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清白的,事实却未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文化氛围下,不少达官显贵觉得掌权者可以获取不义之财,实为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