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1954年,

我国核武研究遭遇重大难题,

核原料浓缩铀235,

无法成功提炼出来。

在此为难关头,

几名犹太人来到中国,

说他们手中有我们需要的浓缩铀。

浓缩铀是重要战略物资,

这种东西,

自然越少国家掌握越好,

犹太人却“好心”提供给我们,

他们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一切未免太过巧合,

为了搞清楚犹太人带来的样本,

究竟是不是我们所需的浓缩铀235,

国家找到了一个人,

他叫杨承宗。

杨承宗用自己的学识,

和简陋的仪器,

得出了最终结论:

犹太人给的确实是浓缩铀,

但其纯度,

达不到原子弹所需的使用标准。

也就是说,

这批浓缩铀不合格,

如果买了,不仅亏了一大笔钱,

还影响我国核武研究的未来!

所谓的“好心”,

实则惊天阴谋,

万幸的是,我们有杨承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平研究院,

曾有一个隐秘的镭研究所,

所长大名鼎鼎,叫严济慈。

1946年的一天,

法国居里夫人研究室,

收到了严济慈的来信,

信中强烈推荐叫杨承宗的年轻人,

到这里深造。

得到邀请赴法那天,

严济慈对杨承宗说:

“去吧,你想要的那里都有。”

居里实验室,

汇集全世界优秀的原子能专家,

作为一名中国学生,

杨承宗拼尽了全力学习,

他不愿让外国人看轻中国人。

1951年博士毕业,

他的离子交换研究论文瞩目全场,

所研究出的离子交换方法,

那是当时,

世界放射化学最前沿的课题

居里夫人的女儿,

当即开出55万法郎聘请他,

可一封来自祖国呼唤的电报,

让他放弃了这比国内多400倍的高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6月,伊雷娜·居里(左三)在杨承宗(左一)毕业论文通过后开庆祝酒会

离开法国前,

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买的东西装了满满十三箱子,

法国朋友开玩笑:

“杨,你这是要把巴黎搬回去啊。”

他们不知道,

除了一瓶给父亲的酒,

给妻子的一块布料,

杨承宗购买的其他的东西,

大部分都是“对华禁运清单”:

原子能书籍,仪器、制剂,

还有实验室的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

这些珍贵的宝贝,

成为了后来中国两弹成功的希望。

也是为了这一份希望,

杨承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回国后他加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任第二大组主任,

当时第一大组的主任是赵忠尧,

第三大组的主任是王淦昌,

第四大组的主任是彭桓武。

这些人,

无一不是原子核武的重要中坚,

研究所人才济济,

但放射化学研究的,

唯有杨承宗一人。

钱三强为迎接他,

特意跑遍了北京,

买了两只最好的天平送给他。

1953年初,研究所急需中子源,

这是研制核武必不可少的装置。

当时只有北京协和医院,

有一些镭源和一套提氡装置,

这些可以制成中子源。

但这套装置在抗战初期就已废置,

长期废置造成的损坏,

以及它自身的强辐射性,

使修复工作非常困难。

在根本找不到防护装备的情况下,

杨承宗接受了修复任务,

一进地下室他就意识到了危险,

整个玻璃真空系统,

和盛装镭溶液的玻璃瓶脆化,

并呈半透明紫黑色,

汞因多年敞放而暗浊,

污染早已在地下室弥漫。

这套装置是非常危险的放射源,

射线有多可怕他不是不知道,

老居里夫人就死于放射性暴露,

就连她的笔记本都有放射性。

在居里实验室,他也看多了,

面如鲜花的大学生,

一年后脸色就变蜡黄,

他明明对危险早有觉悟,

却什么也没有说。

因为他没有忘记离开法国前,

约里奥-居里先生的叮嘱:

“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

要反对原子弹,

就要有自己的原子弹!”

为了国家和平,他必须这样做:

让两个年轻助手退后,
他亲自打开储藏镭源的保险柜,

在镭溶液高强放射性的直接照射下,

修复了这套装置。

正是杨承宗的成功修复,

实验物理组制成了氡—铍中子源,

首次在国内实现人工放射性。

中国核武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可杨承宗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由于近距离接触强放射源,

他右眼出现荧光,

视网膜逐渐脱落,最后彻底失明。

中国核武伟业筚路蓝缕的征途上,

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却还嫌自己做的不够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近代物理所迁址,

杨承宗亲自踏勘选点,

设计了放射化学实验楼,

这座被惯称为“放化小楼”的实验楼,

是当时国内唯一能进行,

放射化学操作的实验室,

也是在这里,杨承宗带出了,

新中国第一代放射化学研究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年后苏联专家撤走,

加上自然灾害,科研人心涣散,

尤其二机部第五研究所,

受苏联影响很深,

专家一走瞬间失去了主心骨,

眼看即将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杨承宗临危受命,

来到五所主持大局。

当时的五所,

承担秘密从事铀矿石冶炼、

提纯任务,

杨承宗心里清楚,

自己接下来奋斗的一切,

都将和原子弹紧密相连。

面对简陋的厂房,

到处丢弃的矿渣,

和混乱的科研秩序,

他开始对这个“废弃工地”,

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科研制度,购买实验装置,

动员大家开始研究,

他的到来,

以强大的热情感染力和号召力,

一步步扭转五所“暮气沉沉”局面,

将五所推到了,

中国原子弹研发的龙头位置。

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曾指出:

五所处在核事业的龙头位置,

龙头不动,龙尾就没法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器级浓缩铀,

是原子弹所用核燃料,

提纯铀便是五所的重要任务,

但是,我国是一个贫铀国家,

铀矿品位低,矿床种类复杂,

要研发适用于国内不同铀矿特点的,

铀水冶纯化技术,难度极大。

杨承宗带着团队迎难而上,

三年艰辛攻关,

顺利解决了天然铀水冶、

纯化和转化各个过程中的放射化学,

及其工艺问题,

终于使铀原料“出炉”,

他被称为“为原子弹加油的大功臣”

没有铀燃料,

就不可能进行核试验,

因为有他,

五所从一个烂摊子,

一跃而成核武领头研究所;

因为有他,

中国的铀工业从无到有,

开创了天然铀工业生产历史;

因为有他,

我国拥有了第一批核武燃料,

因为有他,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生干此一件大事,

足以彪炳史册!

二机部部长四个字评价杨承宗:

功德无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他准备继续核武事业之际,

十年运动,

让他的科研光阴荒废溜走。

直到1978年,

杨承宗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已经步入晚年的他,

右眼完全失明,

左眼严重白内障,

看材料眼睛几乎贴在放大镜上。

就在眼前一片灰蒙蒙的世界中,

他种桃种李种下春风,

为国家办成了一件教育大事:

创立合肥联合大学,

这是建国后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杨承宗,

为两弹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却一直不为人知。

步入人生晚年,

他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16年,

一代核武巨星,就这样隐入平凡。

说来造化弄人,时也命也,

当年和他一起的同事,

有的成为了院士,

有的成为了两弹元勋,

有的戴上了共和国勋章,

只有他因为这样那样一次次的错过,

从不为人知到被渐渐遗忘。

老人家对此十分坦然:

“事情做出来就好,

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全力以赴,不问得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杨承宗(左三)考察核试验基地。

不负平生所学,

以国家人民为先。

年近期颐他还是闲不下来,

非典肆虐时,92岁的他心急如焚,

翻阅资料、画图设计,

研究用放射线杀灭病毒的办法;

在医院的最后时光,

他和学生碎碎念叨的还是碳-14。

2011年,

这位没有勋章的两弹元勋悄然去世,

他给儿女留下的最后遗产,

就是从法国带回来的13个破旧箱子。

他为国家最后做的一件事,

是捐了自己的遗体:

“我吃了一辈子放射线,

还能活到100岁,

肯定可以供医学研究。”

作为中国放射学奠基人,

他一手创建了,

中国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事业;

他促成了两弹爆炸的成功;

他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

他的助理和学生,

不知有多少都被评为了院士.......

可是,

这位守护了全中国的两弹巨人,

无论活着还是陨落,

却从来没有被媒体好好宣传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一副宽厚肩膀,

扛起一个民族的核武伟业,

用一片血肉胸膛,

怀抱起一个东方大国的不屈梦想!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没有荣光,

杨承宗如此一位大国巨星,

芸芸众生,没有人知道他走了,

甚至没有人知道他来过.......

但是,

我们岂能就这样遗忘他?!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核武盾卫护中华,

世代勿忘杨承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