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4》(浪姐5)开播了。

最抢眼的还属53岁的“雪姨”王琳,状态好得让人挪不开眼。

但谁曾直到,当年的她经历过两段婚姻的遗憾。

第一次闪婚嫁给了大17岁的大叔,但一个渴望稳定的结果,一个渴望经历人生的过程,第五个年头分居后离婚。

第二次事业大爆发,勇敢再嫁,生了宝宝。

由于性格强势,说话直言不讳,两个人在孩子的养育上的摩擦越来越多。

她常常会问自己:

别人为什么要忍受你的刀子嘴?把嘴管住,用心对别人不更好吗?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明明那么相爱的两个人,为何却无法终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间为何要有“爱而不得”的遗憾?

如果爱情有刑罚,“爱而不得”一定算得上是顶级凌迟。

就像陈奕迅在《我们》里唱的:

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原来,真的能从一首歌里听到自己。

人到中年,虽然对感情理性了很多。

但歌声响起的那一刻,内心依然会不自觉地被曾经的意难平淹没,却又从中得到了顶级治愈。

此刻,希望这些遗憾被记住,也被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级

中间隔着那十年,想见的笑脸只有怀念

我和他是大学同学,从学校到工作,我们热烈地陷入恋爱。

但毕业不久后,因为工作开始了异地恋。

刚开始他每周会坐几个小时的飞机来看我,见一面能快乐好几天。

我们一起去了大理,逛了古镇,看了大海也赏了日出。

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矛盾也纷至沓来。

情绪糟糕的时候,那种无法及时陪在身边的无力感,以及隔着屏幕吵架的崩溃让两个人的心渐行渐远。

就这样三年的爱情结束了。

自打分开后,我们就没再见面了。

如今在同学会上,我们再次相逢,却已经是十年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对方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惊喜,但他只是体面地问候。

回到家,他给我发了一个问候的表情,原以为他会问我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可没有。

说实话我不知道该回些什么,有些话怕说了逾越分寸,有些话又怕制造尴尬。

曾经那么多会嘴角上扬的瞬间,等到回神的时候却只剩下礼貌的距离。

这种遗憾给人的感觉就是:

那一刻,你不得不承认,中间丢失的十年补不回来了。

你没能参与对方这十年的人生,又怎能要求对方不曾改变过。

再一次的相见,与其说是重逢,倒不如说是和对方心中的伴侣的角色道别。

从曾经的“伴侣”这个角色里走出来,才能真正地做回自己往前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级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我是单亲家庭,和他感情很好,为了他的工作,我申请调去了他的城市。

原本以为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谁知却夭折在考虑结婚的阶段,那年我31岁。

他妈妈不同意他找单亲家庭的,他夹在中间做了很多努力试图说服他妈妈。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也很不稳定,试图理解他,但依然会抱怨什么时候结婚的事能定下来,内心觉得很委屈。

他一面要安抚我的情绪,一面又要想着怎么和妈妈沟通,终于在一次吵架后他告诉我:

他尽力了,他累了,他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最后为了不让我受更多的伤害,他哭着给我打完最后一通电话,“狠心”地给我拉黑了。

被拉黑的那段日子,我每日以泪洗面,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可是终究等来的是了无音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情,在现实面前真的好无力。

就像一段话说的:

我和你做过那么多亲密的事,袒露过那么多次的身体和真心,现在却要接受你和我迟早成为陌生人的事实。

特别是回到两人曾约会过的地方,情绪反扑依旧特别厉害。

这份遗憾给人的感觉就是:

我们分开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输给了命运。

如果当初我不那么着急催着他调和和他妈的关系,他可能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或许还有未来。

越是这么想,内心就越发痛苦。

现在回头看,其实当初的自己一直在放大这份“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很多人也曾深陷“如果我当时能XX就好了”的遗憾中,一直苛责过去的自己,觉得自己当时做对了某件事,事情就能有好结果了。

但其实我们忽略了:

当时的自己,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了。

允许和接纳那个自己有情绪,承认并接纳彼此在那个当下确实尽力了,没有能量再爱了,你依然可以抛下过去往前走。

人生本来就是来体验的,拥有是一种缘分,而失去,也是另一种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级

静候,就算失守始终要守

我今年40多岁了,未婚,20多岁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前男友劈腿分手。

30岁,选择再次相信爱情,不顾一切地付出,结果对方说我的爱太沉重了,我们还是分开吧。

到了40岁,遇到了一个北京大男孩,认识他以后,大事小事,我都会选择跟他说,他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可当我再次鼓起勇气,想和他有个家时,他告诉我他被之前的前妻伤得太深,还没想好再次进入婚姻,他也不想欺骗我。

经历了连续的失败,那段时间,情绪低沉了好久,也曾问过自己,难道一直追求的,注定无所得?

那份遗憾给人的感觉是:

曾经那么用力地爱过,总以为付出真心就有收获,最后却发现好像到头来还是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一遍遍地咀嚼,其实真正让你遗憾的是:

这么多年你都没有好好照顾自己,频繁地让自己受伤。

可人到中年,谁又没有过感情的失败,失败让内心经历了破碎,但只要未死,结了痂痊愈后也将更为强大。

上天在结束或拒绝这段感情的时候,不是因为想没收你的幸福。

通过分开,你一次次看见自己,更好地建立“基于需要的意识”;

让你在做出选择时,可以去满足内在那些真实的需要,而不是悲剧地飞蛾扑火。

当你把所有失败的智慧都酿成红酒,仍可获得内在最深的疗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级

但是经历过,最温柔共震

我和他是大学同学,也是初恋。

毕业前一起压马路,一起有聊不完的天,至今仍觉得没有人比他更懂我。

我们会一起报备日常,也会在深夜谈心失眠到凌晨。

他会带我去私藏的网红餐厅打卡,陪我在没有人的街头“发疯”。

到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他轻轻地抱着我,怕拍我的头,那种小鹿乱撞的感觉。

你很难想象,原来那些片刻的靠近,就已经成了永恒。

毕业后因为一些现实工作的原因,我们之间吵架和误会增多,最后还是分开了。

这成了我一直埋藏在心底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之后我们没了联系,就这样互相躺在彼此的通讯录里,他偶尔会给我点赞。

如今多年过去了,每次刷到他在朋友圈晒家庭或孩子的照片,内心都非常不是滋味。

照片里的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绅士、阳光。

时间久了,心里仿佛发生了一场海啸,所有的坚持全部崩塌。

想主动去联系,特别想要一个答案:当初的点赞是不是也是一种暗号,可又怕打扰对方平静的生活。

如果当初对方点赞的时候,勇敢一点,把彼此的想法说出来,误会解开,或许现在陪在他身边的人依然是我。

可能很多人觉得爱情里的遗憾是爱而不得,但也有一种遗憾,是没有再一次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份遗憾源于你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就像一根刺,时不时隐隐作痛。

真正接受你心灵深处的“未完成”,勇敢面对并解决他们,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如果你确定可以接得住对方的答案,那你可以和对方表达,做完后你会如释重负。

有些人,光是遇见就已经足够幸运了,每个人都有他既定的路程不是吗?

就像孙中山夫人说过的那样:

我总不能阻止他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书写完成仪式上的圆满,释放掉压抑内心的感受,接纳那个时候可能不太勇敢的自己。

如果未完成的事件被完成了,遗憾就会被彻底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级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本以为相亲、结婚、生娃、一生就这样过去了,直到遇到那个男人。

那天正好放学去接娃,他也在等孩子。

我们聊到孩子的作业问题,互加了微信。

一开始只是交流作业,后来发现越聊越投机。

发现他和我的养育观念很一致,和老公有分歧的地方,总能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后来线下也见过几次面,我们会一起聊人生,带孩子一起去上兴趣班。

可是我深知我们都有家庭,是明知不可以,却仍然难以抑制不了的心动,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老公没有的带娃的耐心和细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段时间,经常容易失眠,特别是和老公因为孩子的问题吵架的时候,内心总会想到他。

可是当他表现出想要近一步的时候,内心愈发痛苦和折磨。

遗憾的是近一步没有道理,退一步好像又没法完全安于自己的生活。

就像那株红玫瑰,似红线里被软禁的红。

那份遗憾给人的感觉就是:

好像婚姻外的那个人才是适合自己的。

你越是被遗憾纠缠,就越想要逾越,痛苦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你内心不愿面对的投射。

投射的是你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人能和你有共鸣,渴望被更好地关注。

这个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有正视自己婚姻中出现的信号?

是否有向伴侣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而你看到的对方的完美形象更多的是内心的虚构,当两个人回归到柴米油盐,依然需要面对真实的伴侣。

而那些婚外的所谓遗憾,就像史铁生说过,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每一次“爱而不得”的体验,都是生活赠予的一课,教会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那份无法言说的失落。

不管前一晚的世界怎样,平静写下回忆的时候,便又迎来了新的日出。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为何要把圆满放在终点。

就像大鱼海棠里说的那样:

不要预设和别人共度一生,就自然的相处,命运把你们带到哪里就到哪里。

如果一段经历就这么发生了,并不意味着你一直在失去,而是:

你又拥有了一个故事,你的生命体验因而变得更丰富。

如果你想要穿越“爱而不得”的痛苦,修得圆满的关系,德芬老师“亲密关系”体验营可不能错过,愿你我在爱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蝎子的瞳孔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