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大军南下,42军剿匪久攻不下,对38军借来一个炮兵团。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四野大军的南下战役中,一座古城安阳成为了焦点。1949年4月,当时的解放军面对着满城的国军和土匪武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城市攻坚战。但你知道为何连几个主力军团都没能攻下安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1949年的春季,整个中国大地上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特别是在北方,解放军四野大军正如破竹之势南下,途经河南,目标直指长江以南。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安阳,意外地成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阳不仅是三省交界的地理要冲,更是历史上多个王朝的都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古都”。这座城市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城墙。城墙高达10米,上半截厚5米,下半截更是达到惊人的15米厚。可以说,这样的城墙即便是现代化的武器也难以轻易摧毁。

安阳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史上无数战役都在这里打响。解放战争期间,安阳里外都驻扎着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力量。城内的国军第40军第43师,将逃进城来的各路土匪武装、地主武装收编,形成了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混合部队。他们不仅利用安阳坚固的城墙,还在城外挖掘了宽达10余米、深3米的护城河和外壕,布满尖锐竹签,形成了坚不可摧的第一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华北部队和二野的部队已经尝试过攻打安阳,但都未能成功。当四野的先遣兵团路过安阳时,他们也曾动过攻城的念头。不过,当得知城内守军强大,且城防坚固后,先遣兵团的领导层决定放弃攻击,专心快速南下,将攻城重任交给了42军。

42军,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5纵,虽然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并没有太多让人瞩目的战绩,但此次他们被赋予了重任。1949年4月16日,42军兵分两路,夜里行军120余里,于17日凌晨抵达安阳城外。到达后不久,就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安阳外围的守军虽多为地方武装和土匪武装,但他们利用城墙和外围防御设施,与解放军展开了顽强的抵抗。这些地方武装和土匪,虽然训练和装备不如正规军,但他们对地形极为熟悉,加上生死存亡的决心,使得每一次解放军的攻势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2军的攻击虽然勇猛,但却始终无法突破安阳的防线。每一次冲锋都被深沟、高墙、护城河和敌军的火力所阻。战斗中,解放军不得不面对从城墙上倾泻而下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以及城下那无情的竹签和深沟。每前进一步,都像是踏进了死亡的陷阱。

随着战斗的持续,42军逐渐感受到了物资和人员的压力。在多次攻击未能突破城防后,他们不得不请求增援。这时候,38军的一个炮兵团被调来支援。这支炮兵团装备了更为先进的火炮,其火力远超之前42军所能部署的任何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兵团的到来为战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立即部署火炮,开始对安阳城墙进行猛烈的轰击。巨大的炮弹在城墙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即使是强大的155榴弹炮也未能彻底摧毁那高达10米、厚达15米的城墙。尽管如此,炮击还是给城内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持续的炮击和多次冲锋下,解放军终于在一个夜晚找到了突破口。一支小队在深夜的掩护下,成功潜入城墙的一个破损口。随后,更多的兵力开始涌入,与城内的国军展开了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巷战异常残酷,双方在狭窄的街道和房屋中展开了迂回和近战。解放军的士气高涨,而城内的国军和土匪武装由于长时间的围困和连续的炮火攻击,士气开始动摇。经过一夜的激战,黎明时分,解放军终于完全控制了安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斗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关键一步。安阳的成功解放,为解放军进一步向南的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地和宝贵的经验。它证明了解放军在城市战中的适应性和战斗力,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瓦解和解放军高涨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