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很大一部分人,以及更早出生的人,应该在断壁残垣上,看到过这样一段标语:

“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

这段话的创作者,相信很多人是知道的,如果确实不知道的网友,可以自行搜索,相信很容易得到答案。

基于这段话,有很多网友认为,这段话证明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是无可辩驳的、普遍发生的事实。

当然,也有人怀念那个时代,认为:在那个年代,工农兵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充裕,没有贪官污吏、风清气正。

生于七十年代的企业家东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他小时候,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不上猪油猪肉,但村长家有很多猪肉吃。

这引出本篇所说的重点,那个年代,到底能不能吃饱饭,又是什么因素,让如今的我们,彻底解决了过去两千多年一直存在的温饱问题。

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客观事实是:2000年前后,饿饭的现象就开始渐渐消失,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1950年以来的人均粮食产量表明,1950年人均粮食产量为250kg左右,之后随着工业建设的推进,人均粮食产量快速提升到300kg,2023年接近500kg。

为何人均粮食产量在300kg甚至400kg的时候存在普遍饿饭的现象,而到了500kg就不会饿饭了呢?

人均粮食产量的提高,表面的原因,无非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农药、化肥、农机、育种、灌溉技术的大量投入使用,拉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来自单位面积产量的数据,似乎支持这种说法:1950年,每公顷产量1150kg,2022年,上升到5801kg。

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又来自哪里呢?最近流行的说法是,流传海外的《永乐大典》,支撑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从根源上讲,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显然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但为何老祖宗几千年,都没解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呢?

所以,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

作者相信,这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出现,是中国融入世界先进文明带来的好处之一,其典型标志为加入WTO。

与加入WTO同时发生的,是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加,使用美元作为计价标准,人均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图表可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在1950年以来,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随着人均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吃饱饭的现象出现了。

这说明,是融入世界、与世界进行商品的交流,才让中国人吃饱了饭。人均粮食产量的提升,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

所以,更深一层的原因是: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以物易物,每个人都重新分配了生活资源,让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非生活资源的匮乏,让我们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