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多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其中电动汽车税率从原本的25%提高至100%,一下子增加了3倍。

不过,这一举措并没有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一来美国油价便宜,本土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不大;二来中国几乎没有出口至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

所以加征3倍关税看上去很猛,其实更多是象征意义的,不会对行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出口“杀伤力”更大的是欧洲的态度。

2023年10月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目的很明确,通过提高关税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大杀四方”。

这项调查为期13个月,于今年11月结束,但欧盟可以提前采取临时措施,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这才有了6月12日晚宣布的对中国产纯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税率方面分为多档,不同汽车品牌适用不同的税率。

加征税率最低的是比亚迪,在原本10%的常规汽车进口税率基础上加征17.4%;吉利被加征了20%;最惨的当属上汽,加征税率达到了38.1%。

此外,其它电动汽车品牌根据是否配合欧盟调查适用两档加征税率,配合调查的加21%(本次加征的平均税率),不配合的与上汽“享受”同等加征税率,也就是38.1%。

值得注意的是,宝马、特斯拉等在国内生产的电动汽车出口至欧洲市场时同样要加征税率,欧盟疯起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低17.4%,最高38.1%,平均21%,看着比美国加征的75%少多了,但效果却比明显多了。

欧盟国家与美国不同,当地能源价格高企,尤其是与俄罗斯“闹掰”后更是如此,相比美国民众欧洲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潜在需求是不小的,欧洲多家车企此前都出台了停止产燃油车的时间表,决心转型新能源汽车制造。

与此同时,欧洲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重镇,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均进口了不少中国品牌的汽车。

欧盟委员会在一份有关调查事项的情况简报中称中国电动汽车价格比欧盟类似产品低20%,临时反补贴税的平均加征税率是21%,针对性极强,就是要狙击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盟地区的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莫须有的反补贴和产能过剩指控,我们如何反击呢?有的朋友说可以采取对等措施,也对进口自美国和欧盟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效果不佳。

外资品牌在国内销售的汽车主要是通过国内合资厂生产的。不是进口车根本不需要征收关税,不存在加征惩罚性关税一说。

即使有一部分整车进口,加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国内购买高端进口整车的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他们看重的是品牌、调性,价格越高反而越能体现不同,而且进口数量占比很低,与本地生产销售的数量不在一个级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来看中国车企就只能被排除在欧美国家,尤其是欧盟市场之外了,有没有解决贸易冲突的方法?

答案是有的,而且部分中国车企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我们可以效仿外资品牌对华策略,也就是在销售地投资建厂,本地制造、本地销售。国内日系、欧美系汽车品牌不都是采用合资模式吗?即便是独资企业特斯拉也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不仅实现本地生产,还能增加我国出口至欧洲的汽车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欧洲建厂投资的好处有三个。

一是规避贸易壁垒。同外资品牌来华建厂一样,关税再高也没事,“本地货”不需要缴纳关税,享受与本地汽车品牌一样的零关税待遇。

二是享受当地招商引资政策。欧盟是鼓励,也是需要电动汽车的,部分国家有比较好的招商引资政策,如给予投资补贴、减免税费等。中国车企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建立更强的价格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不会被当作损害当地产业的“侵略者”。汽车行业是欧盟多国的支出性产业,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势必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必然引发贸易冲突。

在外国建厂可以为当地创造GDP、税收以及就业岗位,成为当地产业的一份子,自然就不会被区别对待了。说白了就是有钱一起赚,有利息一同分享,咱们对待合资品牌其实也是这个策略。

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已经在欧洲国家建厂。要加快投资的进度、加大投资规模,这是对抗贸易保护的最好方法,欧美也就无法将产能过剩作为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走向全球的借口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