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几期都在分享李白纵酒放歌背后的故事,发现他的豪放背后,其实是蕴藏着不尽的愁苦。而七十年后的中唐诗人刘禹锡,他的酒诗也是以豪放著称,且被人称为“诗豪”。所不同的是,李白是豪放中蕴藏着愁苦,而刘禹锡则是苦中作乐,在苦难中释放着豪迈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肚松咪酒 | 读刘禹锡的酒诗,要学那倔强自如的生活态度

关于刘禹锡,我们曾经分析过。“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反映出刘禹锡的一种倔强的生活策略,既然我不擅权术,干不过小人,那就好好活着,把小人一个个熬死。而他的《陋室铭》,“山不在好,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面对上司的排挤和刁难,刘禹锡主打一个心态好,任你怎么整我,我就是不生气,体现出他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种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就连以乐天自称的白居易,都自愧弗如。

公元826年,已经54岁的刘禹锡,在扬州遇见了与他同岁,且同病相怜的白居易。两个人虽然已经是多年的笔友,但见面却是第一次。所以两个人都很开心,饮酒赋诗、互诉衷肠。诗酒唱和之际,刘禹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一看,不仅拍案叫绝。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篴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诗人概括自己的贬谪经历。巴山楚水在诗中是一个泛指,因为刘禹锡自公元805年的八司马事件被贬朗州之后,又被贬到连州、夔州、和州。其中朗州、夔州与和州是在巴山楚水之间,但连州是在今广东地区。

从805年到826年,首尾计算,是二十二年,但刘禹锡写成二十三年,是为了与白居易唱和,因为白居易当时写的诗,有两句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怀旧空吟闻篴赋,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向秀,有一天路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居吹笛子,忽然想起已故的嵇康,悲从中来,便写下了一篇《思旧赋》。刘禹锡以此来怀念他已故的好友们。

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话说西晋有一个人叫王质,进山砍柴的时候,遇见几个小孩儿在下棋,便忍不住驻足观看。过了一会儿,有个小孩儿问他,你为什么还不走?王质起身一看,木头做的斧头把儿,已经腐朽烂掉了。回到家里一看,他认识的人也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而刘禹锡此时也在想象,回到京城之后,怕已经是物是人非、恍如隔世。

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白居易最佩服的两句,可谓是,两个细节,说尽人世间的沧桑变化。船沉落江底,但往来船只依然穿梭不息,说明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你看这一颗树木即将枯死,但不要沮丧,再往前走走,你将看到万木峥嵘的一片森林。

你看,白居易把二十三年的蹉跎生涯,理解为“亦知合被才名折”,而刘禹锡则认为,这不过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段风景。

于是最后刘禹锡劝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我们又何必事事在意,还是喝酒吧!

有时候我也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读酒诗,到底读的是什么?是只言片语里的逸闻趣事?还是背诵几句高雅的劝酒词儿?还是纯粹为了读诗?我想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错,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获取。但我觉得,我们从诗酒之中,最应当获取的,是诗酒里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像刘禹锡这样的,即使身处苦难,依然乐享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