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21世纪蓝星的绝对顶尖高手,什么功夫是必须掌握的?中段反导是绝对必选项之一。那么什么是中段反导呢?简单来说,就是对手准备袭击本方的弹道导弹,已经完成了初始爬升段,已经突破到大气层卡门线之外;如果是全程都不超过大气层160公里弹道的新式导弹,那么标准可以降低到助推高度超过60公里。此时导弹的弹头分配器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瞄准动作,开始释放单个或者多个弹头,以及配套的有速诱饵。然后这些弹头与诱饵,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爬升,很快越过弹道最高点;然后继续纯惯性或者在大气层上层打水漂飞行,直到弹道开始下降,到再入大气层之前的这段,就被称为中段。而在这一段内作为防御方完成拦截的所有动作,就是中段反导。那么为何顶级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特别强调中段反导呢?本质上就是末端反导已经属于一锤子买卖!万一拦截失败,只需要十几秒弹头就会成功再入,在预定位置爆炸了。如果这些弹头是核弹或者其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危害可想而知。因此末端反导即使有9成以上的把握,也属于赌一把的性质。虽然必须,但是却不会被鼓励。而来袭导弹进入中段以前的阶段,也就是从把导弹树立起来,一直到发射出去,再到完成爬升,释放弹头的整个爬升段,就属于早期拦截。对弹道导弹的早期拦截是最理想化的,甚至可以把导弹直接在发射者自家的头顶上引爆。即使不当即放射性污染发射者自家的国土,那么大量的有害碎片的纷纷坠落,也会对导弹的发射方产生严重的战略性心理打击。但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期或者上升段反导,即使有全球最强的全套天基侦察体系,再加大量预警机的反复贴近侦察,也很难百分百的预判到发射者储存在纵深的弹道导弹群;如果这些导弹都是车载机动发射,甚至是大型飞机空射的,那就更难提前判断!不能提前预判发射方的位置,就基本不可能在上升段的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在环球范围内完成从识别判断再到发动早期拦截的全过程。在现实中,比如半岛北方仅仅有十来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被超级大国与其所谓的东亚盟友几十年如一日的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但是半岛北方仍然可以随时隐蔽发射弹道导弹甚至是洲际导弹。而超级大国一次也不敢真正去进行上升段拦截!除了担心早期拦截会马上激怒对方以外,更怕一旦拦截失败,就在全球现大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接打击超级大国的战略威信,所有的所谓盟友也不会再相信超级大国许下的虚假安全承诺。对一个小国都如此,就更不用指望对面积上千万的顶级大国的早期拦截。总之,对弹道导弹的上升段不容易搞定,而末端拦截又是在以命相搏。于是最靠谱的就剩中段拦截。因为中段飞行时间较长,对洲际导弹来说超过20分钟;对中程弹道导弹来说也有5到10分钟。一次拦截失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拦截机会,所以顶级大国都要发展自家的中段反导能力。不过中段反导也有天然自带的困难!那就是此时对手来袭导弹的速度已经起来了;而且高度也普遍在60到800公里的惊人高度差上;如果是多弹头还有很多有速诱饵,那么仅仅准确分辨真假弹头也足够有挑战性。不过技术难度再高也要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全球2大国比较成熟的中段反导手段,都以陆基为主。而未来的发展,反倒应该更重视海基拦截。因为海基反导平台更容易全球机动性部署。对比陆基拦截的范围更大,拦截弹道的夹角也会调整到最优。超级大国海军最早开始发展中段兼末端拦截能力,以标准3型海基拦截弹为基本支柱,配合基线系列,为此专门发展了十几艘提康与伯克具备海基拦截能力。比如多年前,就让伊利湖号发射标准3导弹,成功拦截过一颗报废的卫星,拦截高度在220公里左右。实际上标准3的最大拦截高度还能再高一点。但是如果用标准3仅仅只有几十公斤的KKV拦截器去硬刚中段或者末端再入状态的洲际导弹弹头,总是过于单薄的。而超级大国最近十几年,在这项关键技术上做出的新投入并不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定程度上属于得过且过、裹足不前。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苏联的继承方根本无力发展这种顶级能力。而东方大国在这方面一贯的藏着掖着。并不急于公开到底有多少主力神盾已经具备了海基中段反导能力。其实该方所有的大盾都是有源体制,都有4500公里以上的天基视野,属于50多艘都可以升级到类似伊利湖号的水平,甚至完全超越。总的来看,似乎就是在等待射程2500到3000公里级的超级防空导弹的最终定型。这个射程与潜在的射高,明显属于从中程导弹、洲际导弹的中段拦截,一直到对空天飞机的全包线轨迹一起通杀!属于要么不搞,要搞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标准3与之对比,瞬间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