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尽管学校教育也很重要,但无论如何,家庭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没有任何教育机构能够取代家庭的地位,没有任何杰出的老师能够替代父母的角色。

一个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助力孩子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今天,分享《人民日报》推崇的8个黄金教育法则,助你塑造一个自立、自强、积极的孩子。

赏识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深教育专家陶行知曾言:不论孩子表现如何,若能发现他的独特之处,就已经向卓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曾经有位教师名叫李镇西,他指导过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平素不喜读书,数学成绩总是勉强及格。

然而,李镇西由衷地赞赏女孩:一个不常听课、不按时交作业、不翻阅课本的学生,还能勉强及格,这本身就是一种潜力。

女孩从未在学习上获得过赞誉,听到李镇西的话语后,她重获了信念。

她投入一周时间攻克难题,又投入一周时间巩固基础知识。

从勉强及格到成绩稳步提升,再到最终成绩斐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就是被认可和尊重。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紧抓孩子的不足,而是在于发现并赞赏他们的优点。

即使孩子身上有99%的不足,也要用慧眼去发现那1%的长处,然后将这1%的长处扩展到99%。

接纳和赞赏孩子,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才能塑造出卓越的孩子。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对懂得赏识和支持他们的父母。

多元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我们大多以成绩评判孩子。

知名画家徐悲鸿早年成绩平平,师长不以为然,同伴不甚理解。

然而他的父亲察觉到了他在绘画上的才华,悉心培养,最终成就了他的艺术之路。

作家老舍早年数学成绩不佳,但北大校长看中了他的文学才华,欣然接纳了他。

徐悲鸿和老舍,他们的学科成绩并不突出,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画画家就是擅长作画,我们不能期望他像郎朗一样演奏钢琴;

舞者就是擅长跳舞,我们不能期望他去成为一位科学家。

同样,我们不能仅凭分数评价孩子,而忽视了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不要逼迫你的孩子去做不适合他的事情。

不要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孩子,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特长,给予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支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全面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过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自幼成绩出色,每逢考试总是金榜题名,毫无悬念地进入了一所顶尖大学。

毕业后加入了一家500强企业担任财务工作,然而数年间却侵吞了数百万,滥用了数千万资金,最终身陷囹圄。

反思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局,真的是家长们所期望的吗?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是失败的教育。

智慧的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品德修养。

良好的人格,可以助力孩子走的更远更好,

而优秀的品德则能为孩子保驾护航,让他生活幸福美满。